出版社转企后文化责任不能丢

时间:2022-10-16 10:23:17

出版社转企后文化责任不能丢

《光明日报》报道:《博览群书》杂志社日前邀请国内部分出版社负责人就“出版社转企后的文化责任”进行专题研讨。与会者认为,出版社和大学一样具有神圣的使命,无论是事业还是企业,对出版社的一个重要评价是看其社会影响力,而不是单纯地以规模进行考量。事实表明,越是高端的学术出版越受到国际关注,原创力越高越能引起社会兴趣。目前市场上出现了格调低俗、跟风出版等现象,是对转企的误读。出版社转企是为了解放文化生产力,生产更多健康的精品力作,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什么书好卖就卖什么。出版社要有文化自觉,守住文化底线,做好文化引领,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针对一些人担心学术书、科学书卖不掉,出版社受拖累等问题,与会者指出,高端的学术书与贴近大众并不对立。好的学术著作是赚钱的,比如北大社、复旦社、人大社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中外文化名人传,师范大学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类图书都是畅销的。通俗好书也是受欢迎的。重要的理论学术著作还可获得国家和基金的资助。大家表示,要坚守自己,要有文化自信,相信中国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高端出版,实现专业出版规模化,把中国的学术优势、大学的教育优势转变为出版优势、市场优势。内容分销成电子书成败关键

《解放日报》报道:当当电子书内容平台上线月余,成效如何引发业界热议。易观国际近日分析报告提出,电子书内容平台短期仍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的阶段,因此加快内容变现周期,做内容集成分销或将解决部分难题。

事实上,盛大文学是个通过内容分销获得收入增长的典型例子,其无线阅读的赢利模式主要是将内容打包给包括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在内的各平台分销。2010年,盛大文学无线阅读的收入从576万元快速增长至6041万元。尽管内容平台上线时间不长,当当已和中国移动壹书店、中文在线有过不同形式的合作,这不仅是纸质书的试水,也意味着当当正在通过内容合作换取渠道资源,为后续内容平台打包分销奠定重要基础。

儿童文学作品应多些阳刚气

《中国青年报》报道:曾多年担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社长的海飞在陪同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甘尼等人观看中国孩子表演时,觉得台上的不少男孩有些娘娘腔。他开始反思,“我们的儿童文学是不是‘差’了点什么。”

“差就差在儿童文学的重量上,从文学气质上看,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阳刚之气不足,不少作品显得比较轻。”5年之后,现担任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主任的海飞自己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如今的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写与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为伴的“小我世界”,也需要描写充满阳刚之气的“小男子汉”成长之重。

新业态凸显书业人才新缺口

《中国图书商报》报道:每年一二月份,大都是猎头公司业务繁忙的时候,不少出版社也在此时忙于引入人才。记者近期注意到,今年,出版社人才招聘结构渐生变化,新业态催生的新人才需求十分突出――早教老师、亲子顾问、投资顾问等原本与出版“不搭界”的职务招聘增多;与数字出版、动漫相关的软硬件人才、创意设计类人才成为“香饽饽”。记者还注意到,多家出版社都在招聘数据分析员职位,虽名称不尽相同,但工作内容相似,负责监控、整理、统计、分析相关市场信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向真正的市场主体转型过程中,出版社管理精细化、重视市场营销等意识在显著增强。

出版社一方面在积极引进新兴人才,但同时,出版业人才流失也应受到关注。一位出版机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坦言,“出版社大多处于京沪等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相比其他行业,出版社需要的学历高、经验丰富,但前景和‘钱景’却都不甚理想,导致好的人才留不住。同样的学历,来应聘和最终能够稳定的以女性为多,人才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需要引发思考”。

实体书店出租店面成自救“保命丹”

《解放日报》报道:实体书店陷入困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在一批实体书店先后关门歇业的同时,也有不少书店在千方百计想办法坚守这一方书香阵地。最常见的是书店“割地出租”,引进咖啡吧、面包房或者文具店收一点租金。曾经被明令禁止柜台出租或自身的多种经营,如今却成了实体书店自我救赎的一帖“保命丹”。一位资深图书发行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书店不可能“守身如玉”,出租店面几乎是书店赖以维持的“救命稻草”。“现在很多书店都在亏损,减税遥遥无期,网络冲击愈演愈烈,书店经营上不做出一些调整是无法活下去的。”

上一篇:潘凯雄:出版人首先是读书人与爱书人 下一篇:图书馆采购的三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