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及管理行为控制

时间:2022-10-16 09:29:04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及管理行为控制

作者简介:徐 伟(1974-),男, 湖北鄂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及公司财务方面的研究。Email:xuwei1998@126com

摘要:本文拟从道德风险的性质和风险源的视觉,阐述企业道德风险与企业管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在分析现有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非伦理管理行为的原因,以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道德风险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道德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4012505

一、 现代企业道德风险性质及根源

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又重新来关注企业道德风险和伦理行为。企业道德风险是20世纪中期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概念,它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环境下的人因为对其管理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后果不用承担全部经营管理责任,从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可能性。到20世纪90年代,道德风险的相关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深入发展,不仅用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还拓展到公共服务领域、保险和资本市场里发生的相关的行为。有关道德风险这个论题的发展进程,从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广义的企业道德伦理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有关企业经营者的描述。在后来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1971)论文集中提出了阿罗-德布鲁契约问题,文中阐述了在双方订立契约中隐含特定的道德风险。罗杰格斯奈里在其《阿罗-德布鲁范式与现代契约理论》中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未来潜在道德风险做出了深入分析,企业管理当局所采取管理决策行为会给契约各方带来经济后果,但在事先的环境条件下各方不能预知和确认管理者的行动,这种后果是可在未来得到证实的,因此,将企业委托的道德风险问题准确地称之为“隐藏行为”和“隐藏知识”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公司量刑指南(FCSG)”,详细阐明了公司忽视伦理道德的作用所带来的风险,若企业没有必要的道德约束和控制,在经济活动产生的道德风险会导致公司面临现实的损失[1]。Sison提出和发展了企业伦理和道德质量问题的理论,说明伦理质量要有良好的先天环境基础和后天精心培养,并且企业组织拥有良好的伦理道德质量关键取决于经济组织中管理当局的伦理道德水平和质量[

上一篇:放松信贷约束的NOEM框架下参数校准与冲击响应 下一篇:制度合法性基础与高科技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