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师主体,探索四课校本教研

时间:2022-10-16 07:43:56

立足教师主体,探索四课校本教研

清平联校地处偏远,师资呈现老龄化、新上岗教师多、中间骨干教师断层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把集体备课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校本教研方式,勇于在实践中改进,几年来逐渐实现了集备从最初的“重形式”到现在进行“问题解决”的内涵发展。

最初,在“重形式”的集体备课中,所有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备课组长再根据学科任务分工选取骨干确定主备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单元,提前写好教案在集备活动时讨论,其它教师补充、完善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可以供大家使用的“通案”。之后,使用教师还将根据个人实施情况进行再度调整。这种集备方式还是处于一种信息的浅层次交流阶段,由于备课只是一种预设,教学设计的效果没有验证,交流的信息显得单薄、抽象,尽管所有集备环节都操作规范,教师对于集备交流的信息利用率却不高,基本上停留在形式备课的层面。

探索之一:“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四课校本教研方式逐渐采用

在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学校的集备做法、不断反思本校集备方式后,我们创建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四课集备教研方式,就是在原来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每次重点处理一节课,其它课文“略处理”,重点课采用主备教师上课、说课,其它教师评课的方式进行。上课教师要提前把备课电子稿发到联校网站上让其它教师浏览、学习,略处理的课还是用交流备课的方式。我们以上课为载体来研究备课,通过具体可感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来审视备课,教师得到了比单纯研究备课更多的可模仿、借鉴、思考的信息,评课时教师的参与热情、深度都有所提升。备课的目的就上课,孤立地研究备课只是特定环境下的方式,教师作为实践层面的群体,更需要形象直观的教研方式。在“上课”这个环节上我们也是不断地改进,先是只上1节课,后来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促进教师比较认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教学设计、教师素质对课堂效果的积极调控作用,多从自身找原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探索之二:关注教师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学会独立备课,提高上课能力。因此,我们把教研活动定位在尽可能多地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觉意识,而不是满足于活动中能够共享资源、利用资源,我们希望让每个教师都成为优质资源的创造者。为此,我们从评课入手,把原来比较随意的语言交流改为填写教师研修“2+1”反思表,每个教师就听课内容对课堂设计提出两点表扬、一点建议,更加注重对课堂教学中主要问题清晰、深刻的独立思考,教师在规范的书面表达中也锤炼了语言,提炼了思想。教师有思考地参与成为四课校本教研活动的新要点,我们重视了教后反思的书写,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设计,但是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上课实践体验会有所不同,我们要求教师写好教后反思,并进行教后反思的专项交流,这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巧的必由之路。

探索之三:注重对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

在四课校本教研坚持常态活动一年后,教师的积极性有些下降,教师在观摩与展示中感受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进行了讲课锻炼,也多次进行着备课交流,对规范备课的程序已经基本掌握,能以反思的眼光去参与评析,至于高水平的备课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不是几次活动能解决的,教师期待的是更加有新意、有活力、有效果的活动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适当减少四课校本教研活动的课时覆盖面,注重在活动中突出典型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课堂上共性问题的指导。上学期,我们的上课环节从1课时改为2课时,给教师规范两个课时的操作流程,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上课形态。本学期,还针对当前语文教师讲得多、问得碎,学生在课堂上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没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的状况进行了“三重五环”教学模式的探索,即在“重互动、重运用、重反馈”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分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尤其突出了第二课时“主线式读悟”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出“从简入手,让语文课堂更具效力”的研究目标。

几年来,我校的四课校本教研活动,从关注现象到切入问题,在改进中超越,在传承中发展,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高理性研究水平。惟其如此,校本教研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上一篇:小议初中生物游戏教学方法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几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