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下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6 07:33:54

“网络下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问题进行探索,获得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半径的画圆的过程。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的。对知识的传授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引导,重点在“引”,学生的重点是靠自身的努力去探究,重点是“探”。“引”和“探”是主导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这种“引”和“探”的数学教学方式完全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和研究规律。这种方式是学生主动进行思维、进行探究、克服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对探究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对探究所采取的方法和规律把握得更准确。可以说,一旦掌握了这种认识事物的规律,就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我在近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对“网络下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感悟很深。下面就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它,不用别人催促,自己就会很主动地去这样做,这就是兴趣的力量。这应用到教学上效果是一样的。数学是以思维为主尤其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学科,有的时候会让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感觉到很枯燥,很乏味,甚至厌倦上数学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或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等手段,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脑子转起来,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这样就会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打造高效教学课堂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例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我们学校三年来共购买篮球120个,去年购买的数量比前年增加了1倍,今年购买的数量是去年的3倍,请问前年购买了多少个篮球?这个问题情境是以学生比较熟悉而且经常接触到的篮球为对象,创设的问题情境也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所以学生感觉到比较自然。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了获得答案的好奇心,并且获取问题答案的欲望非常强烈。我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你们想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钥匙吗?那么我们下面就开始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样一下子集中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效地将教学内容学习了之后,我诱导他们对课前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同学们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解答出我们前面的问题。”学生假设前年购买的篮球数量是x,那么去年购买的数量就是X+X,今年购买的数量就是(X+X)×3,由此可以得:X+(X+X)+(X+X)×3=120。像这样,把书上的例题或习题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创设成问题情境,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添学生探究的兴趣。可见,学生是否对学习感兴趣的关键是教师是否创设好情境。

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新知识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做的一切,比如课前准备什么、知识重点难点怎么传授、课堂教学活动怎样展开等等,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我们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某一规律或理论是我们直接由别处现成取得的,虽然也明白和了解,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这是因为我们没参与理论或规律的探究过程,体会不深,所以印象不深刻。因此我们教师要想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新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正确引导、指引。例如一道应用题:我们班的同学李明和杨洋住在徐州路的东西两端,星期天两人约好8点钟各自骑自行车从家出发,碰面后一块玩,李明每分钟的骑行速度是300米,杨洋的骑行速度比李明的骑行速度每分钟快100米,徐州路的东西两端长是4公里,请问(1)他们在几点钟才能会面?(2)如果杨洋先到徐州路正中间的新华书店,那么他得等多长时间李明才能到达?(3)如果李明的骑行速度和杨洋的骑行速度我们都不知道是多少,但知道杨洋的骑行速度是李的1.5倍,他们在10分钟后会面了,那么他们各自的骑行速度是多少?我让同学们先思考问题,然后解答,解题的过程可以相互交流。这个问题是由浅及深设置的,第一问是小学阶段应用题,主要的障碍是单位的换算;第二问稍微复杂了一些,将行程一分为二,解决的是是时间差的问题;第三问更加深入,涉及到了条件的预设,需要同学们抓住预设条件。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步步深入的探究。同学们有的画图、有的打比方、有的假设预设条件,最终都完成了解答。因为是学生亲自进行步步探究获得的答案,对这类问题的探究印象非常深刻,并由此悟出了解答相关类似问题的思维方向和基本规律。

三、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深化认知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先自己探究问题,对探究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和经验以及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终将共性的东西和解决不了的困难和疑惑在全班进行交流,取长补短。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哪些思维方法是对的,应该加以巩固和保留?哪些思维方法和思路是错误的,应该抛弃改进?哪些同学的解题方法更简便?哪些同学的思路是值得自己借鉴和发挥的?通过和同学的交流自己最大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更加完整和深入,规律的把握更清楚。例如,在学生通过练习发现“分式乘分式法则”后,我让学生们进行交流。大家普遍说是由“乘法法则”推导出“分式乘法法则”的。并有同学们叙述了两个法则的联系与区别,使他们对这两项法则的认识更加完整,更加清楚。由此,同学们根据“除法法则”还推导出了“分式的除法法则”。这都是同学们合作交流的结果。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例题的分析与探索,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力求一通百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上一篇:对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思考和实践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化学实验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