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唱歌教学法

时间:2022-10-16 07:30:14

探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唱歌教学法

音乐课与唱歌课,二者曾一度被人们混为一谈。中国近代的音乐课被称为“学堂乐歌”,是指在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唱歌是当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如今,音乐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针对该课程的改革与教材教法的探索研究从未停止过。从注重“双基”训练到讲究多元文化的整合,又“返璞归真”般地强调唱歌教学。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唱歌教学方法成为现今音乐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流课题。

1 先合再分――整体感悟再“分割”式教学之法

即先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整体旋律,学唱,再解决歌曲中需要特别加工、处理的地方,比如装饰音、力度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处理等。此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歌曲,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一位北京的教师执教“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给学生提供了四次自主学唱歌曲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为指导思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简洁明了的导入环节后,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学生边看歌曲边听,然后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讨论中对歌曲的名字、拍号、情绪、词曲作者、前奏、间奏有了基本了解,也就是初步认识了这首歌曲。接着,学生连续听三遍范唱录音,在此过程中自学歌曲,做到初步“会唱”。这就是“先合”。正如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会长吴斌老师所说,唱会歌不一定要经过教,但唱好歌需要经过老师的教。

在后面“分”的环节中,教师通过当场录音,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评价,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乐句的音高、节奏问题,再加入力度、表情等要求。经过多次“分”之后,学生的演唱水平大有提高,最后反馈出来的效果相当不错。此法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歌唱实践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听到了自己越来越动听的歌声。

2 先分再合――化整为零再“拼装”式教学之法

此方法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合篇幅比较长,或者难度较大的曲目。有位同事执教《三年级的小男生》,歌曲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活泼的旋律展示出三年级小男生天真的形象;第二部分采用“数板”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小男孩的“顽皮”;第三部分旋律舒展,曲调上扬,表达了小男生渴望被理解、盼望成长的美好心愿。

第一步:抛砖引玉。以歌曲《小小少年》引出“少年的烦恼”话题,在听了学生的叙述之后,教师表示也有烦恼,因为遇到了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生。紧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歌曲中的数板部分。教师一边演奏双响筒,一边:作业 本上│开大 炮│队列 集合│站不 齐│……请学生仔细听小男生调皮在哪儿?学生自然非常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学习了歌曲的第二部分。

第二步:切入主题。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谁这么调皮呢?又是一个能吊足学生胃口的设问。此时播放歌曲第一部分的范唱录音:“老师呀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我是三年级小男生……”很自然地揭示了歌名《三年级的小男生》。这部分的旋律中出现了切分节奏,但之前的学说数板环节已经教学生解决过切分节奏的演唱方法,所以此处再次接触不会有太大困难。这正是“环节设计要科学有效”的体现。

第三步:渗透德育。教师继续讲述:“老师对这位小男生的调皮表现很是头疼,那么他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播放歌曲第三部分:“老师请你别生气,相信我会长大的……”悠扬的旋律似乎唱出了所有学生的心声。整个教学环节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切合得恰到好处,歌曲的难点和思想教育渗透都解决得不错。

稍感遗憾的是由于教师把歌曲的段落顺序作了调整,导致在完整演唱歌曲时出现了段落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笔者的思考是,分段教歌过程中也应有一定的“合”,要让学生听段落之间是怎样衔接的,注重完整性的感受,有了完整的感受才会有完整的表现。

3 分合并进――融会贯通“整体推进”式教学之法

这里所说的“分”与“合”,不仅仅是指单纯的歌曲“分割”与“拼装”,而是在教唱歌曲时,如何把握“唱会”与“唱好”的进程问题。过去,笔者一直认为应该先把歌曲唱会,然后再加入一些处理手段(比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处理、装饰音的修饰、演唱歌声的控制等),帮助学生把歌曲唱好。在看了这么多的优秀课之后,再结合专家的指导、自身的揣摩实践,如今,无论是先解决歌曲中的难点乐句或乐段,还是在整体学唱歌曲时,笔者都会时刻注意学生的歌声质量与演唱要求。

比如教《开心里个来》时,笔者始终提醒学生用整齐、轻巧、高位置的声音去表现其中的“数板”部分;教《夏夜》时,由于歌曲本身塑造的意境很美,特别是诗歌般的词配上摇曳轻巧的三拍子节拍,使得整首歌曲特别好听,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无论是朗读歌词,还是演唱词、谱,笔者都会加入对声音的要求。这样做的好处是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学生的歌声始终是美美的。

教歌曲究竟是先唱会谱再唱词呢,还是先唱词再学谱?不禁让人联想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歌曲可采用不同的步骤,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的歌曲节奏简洁,旋律单纯,歌词与歌谱的配合基本上是一音对一字,那么就可以先唱谱再填词。如歌曲《长吧,小孩》, 整首歌曲的主干音是“1、2、3、4、5”。笔者在教这首歌曲时,先帮助学生唱准主干音,然后出示歌谱,进行师生合作演唱,学生听着老师唱出的主干音后就能准确视唱歌谱了。完整视唱歌谱后再请学生唱唱二声部合唱。此环节将歌谱分成了两个声部,并尝试了简单的合唱,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学生在听音、视唱、接口唱、二部合唱等方面都得到了训练。之后的唱词环节也进行得相当顺利。

至于那些旋律相对复杂的歌曲,则可以先唱熟歌词,再唱唱歌谱,这样操作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歌谱的音高和节奏。这“分合并进”之法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不要机械运用。

4 音画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感官认知,提高声音表现力

教师要给学生听优质的音乐。若教师自身演唱水平一般,则尽量让学生听录音里的范唱,并引导学生关注音色的整齐统一、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音乐情绪的恰当表现等,让学生欣赏、模仿,提高歌唱能力。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丰富多彩,有生动活泼的孩子,有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有秀丽壮观的祖国山河……唱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演唱上,更应指导他们唱出好听的歌声,唱出恰当的思想情感,以情带声,才能声情并茂。这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欣赏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调动视、听、思等多种感官的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声音表现力。

正所谓:教无定法,学有章法。如何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无论用什么方法教,必须确保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规范的、科学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学,必须牢记要学好的、科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导教师上出好课的法宝,相信每一位师生能从每一次的课堂实践中教有所悟、学有所得。

上一篇:音乐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