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学习理论

时间:2022-10-16 05:22:53

企业数字化学习理论

[摘要]企业数字化学习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企业数字化学习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率,就需要架构一个好的学习系统和一个好的E-Learning环境的学习因素模型并加以分析才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培训。

[关键词]系统架构;因素分析;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122―04

一 E-Loarning和企业E-Learning的简单解释

E-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是E-Learning还没有一个确定和统一的定义。广义上讲,E-Learning即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在由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电子化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基于技术的学习;狭义上讲,E-Learning是指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学习领域通过网络化的平台让学员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

企业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学习与教学培训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培训模式:它不简单的等同于电子培训或远程教育,它包含了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知识的创建、管理和共享,同时为整个学习经历的交付、评估与管理提供解决方案。企业E-Learning的物化表现就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的网络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考核,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的一个良好的企业知识创建、管理和共享环境。

二 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统

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统主要有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各学习理论是作为整个学习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情景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等,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1 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ICT)及Internet的发展给学习系统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万维网、E-mail、聊天室、BBS、共享白板等同步和异步工具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知识的传播与建构变得多元化。近年来,特别是Wbe2.0的不断升温,RSS、SNS、Tag、Blog、P2P等新技术开始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知识的共享和社会化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

2 绩效技术

采用绩效技术工具提升企业培训的绩效一直是培训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培训的低迁移率始终困扰着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人员,培训经费的大量投入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益,如何把培训的绩效延伸到员工的工作岗位,是当今企业培训面临的迫切问题。设计良好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培训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辅助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

3 知识管理

当前,在企业培训中,许多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开始把视线从过去的培训设计转向创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与企业的E-Learning系统相衔接,因为他们看到了在培训过程中员工之间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重要性,以往这些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大多存在于特定的个人或某些团队中,而且是以隐性的知识形式存在着,无法外化成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而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一旦这些人离去,这些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也就不存在了,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系统来实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储、传播、利用和共享。

4 E-Learning

E-Learning的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习的革命,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的学习理念得以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企业培训中E-Learning的应用,使得培训不再是单一的脱离岗位的集中学习,而是在岗的、随时随地的进行,符合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对工作的绩效支持。

5 反馈、评价

该系统自始自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评价。这样就使处于最高层的E-Learning不断完善与改进。

三 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统的架构

E-Learning环境下的企业培训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者的因素、学习的中间环节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估都与学校教育的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建构一个反映这些鲜明特点的学习模型,来指导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活动。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E-Leaming的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活动的学习模型,如图2所示:

1 系统的输入

(1)个体差异

在该模型中,个体差异主要对企业培训的学习活动中的员工特征作更多地分析。这是因为企业培训中的学习者表现出的多样性需要更复杂的描述。在E-Learning的学习环境中,应该考虑更多的个体差异性因素。如员工的学习风格、控制能力、学习焦虑、对技术的态度、先前的经验、兴趣、学习技能等等,这些个体差异都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在设计E-Learning系统时都应该考虑。

(2)文化/思维习惯

总体上,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地解决问题、鼓励批评和反思;而东方文化则偏重于感性思维,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E-Learning环境下的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活动,既有个人主义一客观主义、个人主义一建构主义也有集体主义一客观主义、集体主义一建构主义。其中不仅有个人知识的建构,同样存在着组织知识的建构,包括如何把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

(3)学习动机兴趣/动机 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达到某一特定学习目标的努力,这意味着有效的学习要求将学习动机、认知与情感、技能与意志成分整合起来。

韦纳(B.Weiner)在其《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归因的后果,即由归因引起的期望的改变和情感的反应。这种情感的反应对后继行为有一种促动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将学习的成果主要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资源,如任务的困难水平或内部的固有能力,那么他就不会感到“自己应该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需要。反之,如果学习者将学习结果的取得主要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将有可能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接近或达到学习的目标。显然,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能引导学习者学习的动机水平的上升。

(4)组织学习文化

学习文化是指“影响和制约人们学习活动的价值观、资源、过程、模式、方法、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总称”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指人们惯常的学习行为模式,突出地体现在学习者与学习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以及由此形成的氛围。

在组织学习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协作。既要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也要强调学习者相互之间,以及学习者同教师或其他指导者之间的信息分享,相互协商,通

过竞争、辩论、角色扮演、合作,甚至人机对话获得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并理解平等、对话和尊重的意义。

2 系统的中间环节

(1)学习环境建构

脱离了特定情境的学习存在着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和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的弊病,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应付考试,获得的知识成为了惰性的知识而无法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在企业培训中,除了一些技能的训练以外,许多内容涉及的是在一定情境下的问题的解决或决策。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建构,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学习,帮助学习者克服惰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为达到预先设计的学习结果和环境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是与其它学习者,也可以是与教师、资源、工具和服务。

推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创造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学习活动包括讨论、协作、提问、反思和模拟等等。

有效的教学不是通过单个活动来完成的。虽然有的时候单个活动就可以完成较小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复杂的知识技能,必须依靠多个学习活动的组合来实现。有效的教学基于对一系列活动的安排顺序和活动以及活动中工具和资源的灵活使用。

(3)支持元认知

元认知主要包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觉知、有关这些过程知识、与这些过程相联系的认知成果以及评价和调控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与学会学习的执行性成分或管理成分密切相关。在获得学习策略、改进已有的学习策略以及运用学习策略中,学习者对思维过程的觉知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如果不具备对学习新材料时运用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则在选择合适的运用过程,检查这些过程是否成功以及在需要修正这些过程以便较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时,学习者将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设计E-Learning系统时,我们要考虑如何支持学习者的“元认知”。例如,在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中,通过案例来学习解决日常业务中的复杂问题是培训课程的重点,如果在系统和课程设计中支持学习者的元认知,那么就可以为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解决的策略(路径),或者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探究形成这一路径。在问题解决后,系统或课程允许学习者回顾和审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认知过程),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记录在学习文档里,这对学习者自己认知能力的元认知和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认知迁移

学校场景中的学习与非学校场景(例如培训活动)中的学习是有所不同的,赫梅洛(Hmelo,1992)对此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在学校场景中学习通常是由教师指导的,而在非学校场景中,学习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指导,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克服学习中对他人的依赖性,独立地识别、分析与解决问题。此外,不同场景所要求的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学校场景中强调的学习策略的类型主要是应付考试的,如记笔记、回忆并记忆课文中的信息、关注问题的标准答案、猜测测验的可能范围等;与此相反的,在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的非学校场景中,学习策略强调的主要是识别重要问题、机会和场景,以及如何确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如何寻找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资源、手段、方法和途径。

(5)支持不同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也有的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这些策略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善于运用策略的学习者。基于E-Learning的培训系统,不仅支持在线的学习活动,而且也支持线下的学习活动:不仅支持小组的合作/协作学习,也支持个别化的学习。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模式,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他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及个人的学习风格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的目标,这一点在E-Learning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学习评价

评价是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其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源于建构观的评价更多的应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建构主义的学习并不是支持学习者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而是支持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

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应该是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再现,即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知识结构的建立,因为学习的结果反映了知识建构的智力过程,包括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学习结果加以关注。

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在建构主义看来,不仅要关注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这说明必须把评价和教学整合到一起,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利用与教学整合到一起的评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通过这种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这也促进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社会建构(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通过协商过程来共享学习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的。虽然个体差异总是存在,但个体在交流、讨论时仍可对足够的意义进行共享。

3 系统的输出

(1)个人/组织知识建构

在企业培训这样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的目的是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并相应地重构个人/组织的知识,然后通过解决相关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的技能。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回忆。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学习者不仅要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并促进两者很好地转化。而在企业的培训中,正需要我们大力挖掘企业业务流程中的隐形知识,把它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2)心智模式改变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必须“激活”自己的心智模式,使用它们来解释新的信息、吸收新的信息并融入到这些模式中去,按照新解释的信息重新组织这些模式,用添加了新信息之后的心智模式理解、解释或推理新知识。

企业应用E-Learning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员工人人成为学习型员工。企业培训的目的不单是培训本身,最终应该超越培训,形成学习型组织,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3)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企业培训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培训转化为员工的自觉的终身学习,逐渐使企业“蜕变”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彼得・圣吉看来,学习型组织的形成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方可完成,个人的自我超越使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团队学习始终是依赖于个体的学习,但这种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学习的层次上,要整合到组织学习内。团队学习既是团队的活动内容也是建立共同愿景的载体。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它以一种完善的思维方式,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心智改善和建立愿景统整到一起,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4)个体/组织绩效提升

企业培训应用E-Learning的最终目标就是个人/组织绩效的提升。个人绩效的提升表现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时间的缩短、工作效率的提高、心智模式改善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等,组织绩效提升表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能的增强。

(5)个体/集体智慧发展

在企业培训中,虽然我们也关注学习者的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获得,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者获取高阶能力(或智慧),如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直觉等,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四 结语

通过架构两个系统和分析其中的因素(其中主要分析了E-Learning环境的因素),用于指导企业数字化学习,尤其是面向企业培训方面,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的提高。

上一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 下一篇: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