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兴趣管理论文

时间:2022-10-16 05:10:54

思想政治课兴趣管理论文

江总书记四大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劳动者的素质,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着重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正确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因此,对我们政治教师来讲,可谓责任重大。

但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使他们乐学政治呢?我认为:兴趣是重要的。因为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政治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本文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几点浅见。

1.要优化教师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如果政治老师的师德与学生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学生就会对政治课内容的科学性、可信性产生怀疑。相反,如果老师的师德形象与学生期望一致,或者更好,学生就会“爱屋及乌”,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政治课的科学性,坚信思想政治课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优化教师形象,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感染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之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讲究“布白”艺术,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教学时适当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感觉,做到难而有趣。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教师应该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留恋忘返的乐园。

5.运用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他们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喜有所得的满足感。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这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思想政治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可以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要展现政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说明如何改造世界。学好政治理论,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把学习内容和时事结合起来,采用新闻评析的形式一事一议;以现实材料为背景,编写课后思考题;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作为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政治教师只要肯下苦功,启迪真理的钥匙一定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

上一篇:人格缺陷应对管理论文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经济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