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银行危机联想到银行脆弱性

时间:2022-10-16 03:57:39

由银行危机联想到银行脆弱性

摘要:在银行发展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银行危机频频爆发,大至亚洲东南亚危机,小至一家银行的破产倒闭,可以说每个危机的表现形式都不尽相同。那么在纷繁复杂的危机表象背后是否都有共同点呢?是否银行有共同的一点或者几点使得它们总是不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呢?这就使得我们想要剥开笼罩在各种不同危机表面的迷雾,来看看银行自身的脆弱性。本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银行危机,后半部分综述了银行危机的脆弱性,来试图找出使银行不可避免遭受危机的那个致命伤。

关键词:银行危机;银行脆弱性;成因一、引言

银行的业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那时的寺庙帮人们保管金银,由于发现人们长期不取用,所以就将部分用于借债,在公元前400年的雅典和公元前200年的罗马都出现了银钱商等类似于银行的机构,但是比较公认的现代商业银行发源与意大利,其在1171年成立了威尼斯银行,它主要从事的是存、放贷业务,大多具有高利贷性质。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在18世纪与19世纪期间,因为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也随之兴盛起来,并逐步壮大,发展成现在的国际性、多业务的现代商业银行。

纵观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银行危机一直贯穿着整个银行的发展史。苏同华(2000)将银行危机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将银行危机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3世纪到16世纪初。在这个阶段银行业处于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银行危机出现的形式主要以贷款违约。那时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皇室和贵族,贷款目的主要以战争军费、皇室消费等为主。由于战争等带有不稳定因素,一旦失败,贷款无法收回。另外,由于皇室的权力凌驾于法律至上,所以皇室贷款的违约也是频频发生,导致银行因为收不回贷款而发生危机。第二阶段为1825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的危机产生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性很大,同时银行自身经营的不规范性也会导致银行危机。在此时期的危机明显已经有国际化(不同国家银行体系相互传染)、跨行业(银行危机与股票市场危机、汇率危机相互影响)、周期性强等特点,同时各国银行安全网也都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挤兑成为危机的重要成因。危机的国际性、传染性加深,银行危机还会与经济危机联系更加密切。最后一个阶段是二战后至今。这段时期银行危机的新特点是从流动性危机转化为清偿性危机,银行自身资产出现问题替代外部挤提而成为危机发生的首要原因。

二、银行危机的定义

在银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总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银行危机,可以说我们找不出完全相同的危机,因为其出现的原因与产生的后果等都各不相同,所以要想简略的为银行危机下定义,绝非易事。

很多学者从危机出现形式的角度来描述危机,以下就是各学者对银行危机形式的描述:

在短期中,对于准备金的需求太急迫,以至于取款要求不能同时满足。(Schwartz(1985))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存贷业务,储户将存款存入银行,在需要时取出,由于所有的储户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取出,故银行可以只留一部分以供有需要的储户取款,剩下的可以用于贷款。这就是准备金制度,这种制度是银行存在的条件。但是同时也会留下产生“挤提”的种子,因为一旦所有储户因为某种原因同一时间要求提款,银行的准备金必定不能满足所有储户的要求,故而可能产生银行危机。

银行危机是这样一种状况:同一个借款者在其他情况下可以没有困难的借到款而处在这个状况下却不能以任何方法借到。即信贷紧缩或者信贷市场崩溃。(Manikow(1986))

因为负债结构和市场决定的资产价值不一致导致的资产抛售,导致资产价值进一步降低。如价格“泡沫”的破灭。(Minsky(1982))

银行资产价值的骤降,导致许多银行无力偿还债务,甚至破产。(联邦储备银行(1985))

综合上面通过危机爆发的形式描述的银行危机,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危机实际上就是:银行内部问题或者外部问题导致银行的状况由正常转为不正常(经营恶化),甚而破产或者由政府接手。

三、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是否暗含着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是与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生相伴的,还是因为银行所在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所导致的?各个时代的学者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伍志文在“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一文中总结认为银行脆弱性最早由马克思提出,马克思认为银行一方面加快了私人资本转换为社会资本的进程,另一方面剥夺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分配资本的权力,从而本身就有脆弱性。在马克思看来,银行的脆弱性与生俱来,不能被消除,只能通过每十年一次的危机的爆发而使其趋于稳定。

关于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还有很多,很多学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后续我会通过自己的学习再跟进。同时,研究还在继续,学者们不断加入新的理论,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将行为金融学引入了银行的脆弱性研究,从而开始考虑“人性的脆弱性”。我认为这真正的抓住了“脆弱性”的本质,因为各种经济交易落实到最后都是人在操作,那么研究人性就能从根本上找出金融脆弱性的本质。

期待后续的研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七期

[2]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3]伍志文,《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及其成因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2年第12期

[4]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博士论文

[5]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6]胡祖六: 《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

[7]Minsky,Hyman.,2010年版

[8]V.Sundararajan,Tomas J.T.Balino,

上一篇:中国股份制银行主要投行产品 下一篇:关于建立健全的“失独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