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10-16 01:12:54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渭南 714000)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强调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用目的语再现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应信息或相当信息。英语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仅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还集中体现了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法。针对习语的这些文化特征,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可采用完全,类比,抽象等翻译策略来翻译英语习语,达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英语习语;翻译策略

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5-0200-02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idiom)又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英语语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广义的习语包含比喻性词组,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语言历史悠久,由历史,地理,和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习语是英语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而译者对英语习语的准确理解和翻译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因此,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有必要加强习语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1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它的责任就在于把原语作者的意思用译语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尽量准确地表达出来。翻译文本的合适性通常是根据源语言(英文)与目的语(中文)在用词,语法和文风方面的一致性决定的,这个“一致性”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对等”。“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学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尽管不同的翻译学家对“对等”理论的理解各有千秋,许多译者认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对等”指代翻译的准确程度。“对等”这个概念不仅指翻译者必须遵循的规律或规则,也指代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特殊关系。 在内容上,翻译要忠实与原作;在文字上,要力求顺达流畅;在文风上,应与原文保持一致。在现代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对“功能对等”理论阐述最细致,使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功能对等”理论也是他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奈达毕生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他的翻译理论来自于的他的翻译实践,他认为应该把翻译过程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完整的交际过程,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的概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在《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指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复制与源语信息在语义和语体上最接近,最自然的等值。”着重强调信息的重建而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调整,译者应该力求的“对等”是针对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上,而不是语言或者结构上的完全一致,这里所指的“信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语义信息,问题信息,情景信息和心理信息在内的所有源语文本信息的总和。同时,奈达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地位,指出翻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由读者来评判译文质量。他的“动态对等”观念实质上是一种归译,译者不可避免会面对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所以动态对等会受到语言文化背景的限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在他与冉德·瓦尔德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对他先前提出的理论做了进一步补充和修改,使其不断趋于完善,以适应翻译理论的快速发展。他把“动态对等”用更加准确的“功能对等”来替换,同时也指出这两个概念之间并无实质性差异,“功能对等”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要求译文与原文不但在信息内容上对等,而且尽可能在形式上也要达到对等。功能对等理论的目的是为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为了达到这样的对等,译者应该对源语言以及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翻译艺术有着充分的把握。

在这一理论中,“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①词汇对等;②句法对等;③篇章对等;④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如果只单纯追求形式对等,很可能会掩藏源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并阻碍语言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可以说,“功能对等”是利用了信息论的原理,对于同一信息,由两种不同语言表达出来,尽管接受者不同,却要使得译文读者能达到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理解和欣赏的水平,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

2英语习语的特征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习语占有很大的比例,习语是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习语往往来源于历史典故、习惯用法、习俗、宗教、名著等,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文化特征。换言之,习语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正是由于习语的这种独特性,翻译中译者除了要保持源语言的可信度,还要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底蕴,尽可能达到译文读者对译入语的反应大体与源语读者保持一致,理解译者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潜在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习语翻译所传达的真实含义会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这就对译者和译文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译者和读者对作者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才能达到理解无太大的偏差。例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resh is weak.大部分读者很难理解其真实的涵义,他们可能只是简单的把单词叠加翻译出来,如若按字面意思直译就是:“精神就是意愿,但很脆弱。”在做本句的翻译时,表面看来没有一个生词,但翻译后却与原语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因为其内就包涵了比喻意。而本句确切的意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习语翻译在英汉翻译中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下的翻译策略可以应用到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之中。

3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及方法

3.1 完全对等翻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有些英语习语与汉语习语无论从形象上还是意义上基本一致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似性,也就是说这类习语从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意义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因此,在不打破汉语表达规则的状态下,译者可以忠实,形象地保留英语习语的文化,地理,民族特征,在翻译上不用加更多的注释,这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而这样的情况并不等多见。例如:

a.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b.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c. Blood is thin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3.2 类比对等方法(Equivalent Analogy)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种译法就是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在汉语里找到相对应的意思来译出源语言的信息,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虽然字面形象不同,但功能效果相同,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当于原语读者读原文的心理感受。例如:

a.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b.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c. fish in the air into.

水中捞月。

3.3 抽象化对等法(Equivalent Description)在源语与译语体现巨大的文化差异情况下,译文读者有时无法理解英语习语中的形象和文化,我们就要舍弃原来含义而进行抽象化处理,译出对等的含义和寓意,以达到主要功能对等和读者的反应相似,大部分英语习语在翻译的时候都需要采用此方法。例如:

a.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抽象化对等翻译:家家户户都有自家的丑事。类比对等翻译:据说家家的衣柜里都有一具骷髅。

b. Rain cats and dogs.

抽象化对等翻译:大雨倾盆 类比对等翻译:下猫下狗。

c. Fine feather makes the birds.

抽象化对等翻译:人靠衣装马靠鞍。

类比对等翻译:好鸟拥有好羽毛。

这种翻译方法破坏了源语的文化,作为译者应积极介绍源语文化及其特色,虽然在译后消除了源语的语言文化差异给读者带来的困惑,但同时也会使读者因为没有了解其文化内涵而造成文化交流上的障碍。

综上所述,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应充分了解源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如果源语言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是大体一致时,就采取完全对等的翻译方法;如果源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时,就应该找出该语言的对等表达语,确保源语的读者和译语的读者对语言的表达反应大致相同;当源语所表达的内容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时,或者这一表达在译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译者就可以在翻译中忽略掉源语意译习语,以使译文简单明了,使读者清楚明白。作为译者在只有在学习中深入研究不同的文化,才能将源语言所表达的的意义更准确的展现出来。功能对等理论不是解决所有翻译的唯一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源语言的特点及本族的文化,语言特点,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创译,套译等翻译方法,才能译出一句句优美的语言,为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与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毅.翻译等值理论探究[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09,(3):73-75.

[2]Nida,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59.

[3]关琳.翻译等值理论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2-94.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上一篇:当前“国学热”现象反思 下一篇: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