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信息技术中贯穿素质教育

时间:2022-10-16 01:09:46

浅析如何在信息技术中贯穿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集知识和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课程,它是以计算机为载体,融合了信息、计算、网络等资源,集成了通讯、娱乐、游戏、交流、开发为一身。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对小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然而,帮助归帮助,如何让小学生更加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深入才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

一、设疑激趣,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问题意识

巴甫洛夫曾说:“怀疑中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对其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如在WINDOWS XP自带的游戏软件教学中,从开机到选取游戏,再到游戏规则说明。我先做演示,演示中顺便介绍鼠标的应用。由于学生产生了迫切使用游戏的欲望,听课十分认真,一遍演示结束后,大多数同学能独立进入游戏,按规则玩起来;少数同学经个别辅导后,也能很快掌握规则要领。游戏过程中,允许邻桌间讨论,及时交流经验,强烈地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探索学习,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鼠标:单击、双击、右击、拖动等操作。

问题意识是学生素质教育深入的简单体现。发现问题,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所以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问题:扑克牌背面图案可不可以变?为什么有的计算机扑克牌一次可以翻三张,而有的计算机只能翻一张?怎样移动扫雷窗口?怎样使扫雷窗口变大?“人脸”变化与游戏状态有无关系?……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主要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解决,也鼓励同学之间进行探讨解决。当然,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受其知识层面的影响,教学中还须经常给予必要提示,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些新窗口、对话框、菜单的操作。我及时对勇于探索的学生进行表扬,由于学生在玩中产生探究计算机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为学习亲知识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思维拓展,利用网络资源,激发思维能力

(一)强化发散性思维运用,寻找同一问题的不同实施方法。

计算机操作中,许多功能的执行,有多种方法。利用这一点来训练小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如教学打开某一应用程序或应用程序窗口操作时,打开程序、窗口的关闭方法有多种操作,教学中我并不是倾囊相授,而是介绍一种方法,其余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辅以教师引导来解决。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往往能很快找到答案,并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而且很容易迁移到窗口菜单等的操作学习上。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异想天开,可以唤醒儿童的潜意识思维,挖掘其思维潜能。在电脑作画教学中,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为自己小组设计一个徽标,各个小组都根据自己小组的喜好、特点进行了设计,图案新颖别致,非常有意。其中一位同学为他们的篮球小组设计了这样一幅图案:一只小奶牛在跳舞,鼻子上顶着一只篮球,结构安排及色彩运用相当和谐。我问他创作这幅图案的初衷是什么?他说他们小组成员都属牛,又特别喜爱篮球运动。看到小学生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我又安排了学生设计“纪念香港回归”、“庆祝党的生日”、“欢庆六一”等的图案设计,同学们兴趣浓厚,内部的创作潜质获得极大的调动,思维方式极为丰富。

(二)抓住主要信息资源,训练思考问题的方法

在进行网络信息教学时,全球化的资源信息,交互式的媒体界面,使教育教学面临巨大的变革。小学信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查找使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特点,对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查询。比如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学生键入查找命令后,可以检索到数百条与此相关的内容网页,有的与主题较近,有的离主题较远,学生需要进行恰当地判断,选出几条较为接近的目录进行查询,这种方法往往能获得许多教科书上找不到的资料,扩大的视野,丰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从许多不太相关的因素中选择较贴近的内容查看,能较好地锻炼小学生抓住关键因素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深化主题探究学习

在如今的信息教育界,很多学者都认为,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使所谓的主题教学更具成效,也才能使探究式学习更深入地进行。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是以网络作为教学交流和资源的平台,以探究性学习理念为主要思想的学习方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这一手段,才能使小学生的学习更具活力,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探究性。

三、自主、协作,优化解决方案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整体永远大于局部的总和”。因此,我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小学生的协作精神,优化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展开小组讨论,改进了学生的作业方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协作交流所带来的巨大益处。比如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展示某个学生的作品,全班同学观察,肯定成绩,提出改进意见,当某一意见获得多数赞同后,马上对其作品进行修改。在全班同学的助威声中,一幅相当不错的图画产生了。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几个同学根据同一主题设计方案,然后放在一起比较,选择优秀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方案确定后,再让学生分门别类处理素材,分工协作,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复杂的软件作品需要多人共同合作。

另外,在虚拟网络教学中,我还利用BBS、电子白板等工具,开展网络上研讨,教师或同学提出小组议题,分小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既训练了小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小学生文字录入的速度。实践使每一位同学认识到:当个人融于集体的洪流时,个性与个性相碰撞,个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往往能得到更大的飞跃。比如《新型晾衣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发明诞生的:一个同学提出日常晾衣的方法,不方便,需要改良。他拿出方案图,我号召大家一起为他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最后同学根据拉窗帘的方法,为其提出改良意见,一项小发明就这样产生了。

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中素质教育的体现一定会更加明显,更加深入,每一位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高,而如何更好的运用眼前的网络资源已成为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不断探讨。

上一篇:电子白板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统计与数据共舞 分析与应用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