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画到化画

时间:2022-10-16 12:57:35

论画画到化画

摘 要:从事绘画的人很多,但是许多人一直停留在“画画”,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化画”的层面。本论文通过浅析当代绘画的现状,以及从我国传统绘画着手深入分析,寻找“化画”之源,从而得出从“画画”上升至“化画”的方法。

关键词:画画;化画;感悟生命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94-01

一、当下绘画之现状及成因

要从“画画”到“化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即从个人本身、学习的方法、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首先,从个人方面来讲。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中许多画家都是非常在意面对物象时的主观感受,是有感而发,而现今从事绘画的许多人中并不是如此,是为了一些其它的目的而去画,眼中只有外形,不去深入的用心去体会物象。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另一个现象,就是现在学画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从事绘画的人也是很多,但是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缺少文化修养的。

其次,从学习的方法来讲。古人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在当今还有生活的含义,“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再次,从这社会环境来讲。在古人所在的社会里,由于封建的统治,人们把对于生命的理解和鬼神等联系到一起,在古人眼里,大自己然是有灵的,树有树灵,山有山灵,所以在描画大自己然中的景色时,古人是用心去感悟的,试图在画中把物象的灵性也保留下来。

二、中国传统绘画中韵含“化画”之源

我们从中西方绘画史比较来看,中国人更倾向于个人内心感悟的表达,讲究意境,并把画作分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而西方绘画更倾向于对具体事物的真实描绘,对于绘画上倾向于材料与技术上的运用,一张古典画作,要经过许多严格的步骤与方法才能绘制成,当然不能说是谁优谁劣,只能说文化上的差异而已。在绘画的上,前者重在内心的写,后者重在外在事物的摹。

那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古人在面对物象时能将自己对于事物外在形象和生命的感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呢?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人们对于神佛对于因果等影响比较多也比较能接受,在人们眼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有花精,山有山神,因而在描绘物象时,古人一直追求和探索它的内在精神,尝试和大自然对话、交心,就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也就是我们所称谓的“四君子”。其次,古时的朝代更替,战乱等,人们对于生的感受无以表达,只有通过文章或绘画来抒发,这也是古时文人画家盛行的一个原因,他们大多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并在书法上也有不浅的造艺。再次,我们从古人所选取的绘画工具来看,笔、墨、纸、砚,也就是我们讲的文房四宝,物件上很简单,这样在客观上来说不易于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描绘,虽然后来有写实画鸟,但相较于西方的写实还不及,那正因为要用最简单的工具,去描绘变化万千的世界,要求绘画者高度的概括提炼,这就需要深刻的去理解和感受对象,在感受的同时就是画家和物象进行内心交流的过程,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物象中,最后呈现于画上。

三、取舍之道,“化画”之法

首先,舍去一些懒惰,多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体验生命,拥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决心,勤于绘画。而如今,许多人所画的作品往往是间接的描绘,通过照片等材料,这样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所以,要想做好绘画之事,我们应尽可能的的先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积累,并勤于直面对象而不是途于方便。

其次,舍去一些捷径,多一些探求。学习绘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想在绘画上有所建数,应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初学绘画的人,很容易受他人绘画外像所影响,往往在学习上,急于求成,寻求一些捷径,想要短时间内进步,结果把一些他人的绘画表像学成,以为就学到了,而之后却不自己深入体会。

再次,舍去一些跟风,多一些自己领悟的东西。每个人在绘画上所走的路都应不同,虽然绘画的学习需要师从绘画史上的前辈以及许多优秀的画家,但若画的和他人一样,而失掉了自己领悟的东西及特点,那就失去了学习绘画的价值。所以,我们学习绘画,应舍去一些跟风,多一些自己领悟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留存于自己的画作中,把画画上升到化画。

参考文献:

[1]赵锦剑.中国油画家・任传文.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年.

[2]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修订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雅克・德比奇,徐庆平译.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

[4]薄松年、陈少华、张同霞.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5][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6]老子.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7][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

[8]蔡国胜.《中国油画家》第2辑,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职业学校美术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符合自身特点的作文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