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语文课的“三巧”

时间:2022-10-16 12:37:11

上好语文课的“三巧”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地预设规定思路,任意切断学生思路,阻止学生活跃思维的爆破,同时力求做到教学最优化,体现课程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获得,有所创新。为此我从上好语文课的“三巧”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小见解。

一、 巧创情境,激起思想情感的共鸣

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教师感染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我一直倡导“情境教学法”,营造了学生乐学、爱学、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我在上《我与地坛》。的第一节时,先读了报上的几条消息:“天津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和母亲拌了几句嘴,一时想不开,吞服60多片晕车药自杀。广州一个9岁男孩儿,午后玩玩具,妈妈批评几句,竟上吊自杀。上海一个16岁少年,和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从6楼跳了下去。”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对“珍爱生命”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上第二节时,针对学生对老师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理解与支持,然后再要求学生也讲他们与父母的故事,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学习《我与地坛》。这样,师生就在一种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学习课文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入境动情一下子抓住学生,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巧编构思,激发思维火花的迸发

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文字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教师设计以思考的问题,必须是紧紧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既不难,也不易,既有想头,又有说头。例如:教《雨》的第三自然段:“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大田里的玉米苗一定会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场及时的雨水,一定能流到田地里灌溉小苗,也能流进果园里,灌溉果树,它能流进人们的心里去吗?”问题一出,我不要求急于回答,而要学生动脑思考。经过考虑一番之后,有的学生说:“雨水下在地上,只能流进田地里,流进大坑里,也能流进园子里,不能流进人们的心里。”有部分学生认为能流进人们的心里。理由是:雨水流到田里,小苗得到及时的雨水,长得更好,粮食收获得多,种田的人心里高兴,我们城里人也高兴;流进果园里,果树长得好,结的果也多,栽果树的人心里高兴,苹果又大又脆,我们买来吃也高兴。你看,有了及时雨人们都高兴,这不就好像雨水流进人们的心里去了吗?还有的学生说:“小苗需要雨,人们盼下雨,果然又下了雨。人们高兴,所以就像雨水流进心窝里一样。”学生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三、巧设问题,激荡思考质疑的回声

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思想的砥砺与碰撞,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有想要表现的欲望和空间。

语文课上有时我们太习惯学生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而学生却很少能去主动地询问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说,能积极主动地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固然是高明的学生,但能创建性地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而且,只有教材认真读了,文本仔细分析了,内容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我们说,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没有思考的学生和没有学习实效的学生,实际上我们是以鼓励提问题的方式,来带动对课文的深入探讨来增强课堂效果。而且,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也总能在另一层面、另一角度启发老师。比如学生提出来:为什么不是“不尽长江滚滚去”为什么不是“渌水荡漾猿啼清”。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自主式学习的优秀品质。我们不知道每节课上,学生会“冒”出什么经典的思想来,想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去,我们的学生就是这么可爱,就是这么富有创见。我们教师要尽其所能的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才情的平台。

好的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受益,它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觉、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上一篇:论实效性初中作文教学策略 下一篇:浅探任务驱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