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灵教化

时间:2022-10-16 12:08:11

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灵教化

一、德育教化感召学生奋起直追,滋润学生的心田

不管你是弯下腰拾起地上的纸屑,还是助人为乐,事情虽小,但是意义深远。学校教育恰恰需要这种率先垂范的德育教化,这种德育教化能使人产生自豪感,也能让周围的人出现一种失落感,这种感觉在内心深处震荡共鸣,激励着学生由羡慕到奋起直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具体措施有:

1.利用学科课程,让德育工作进课堂,充分发挥德育的主阵地作用

2.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学校在教学楼内张贴的诸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等标语、名人画像及先进人物的照片内容,如春雨一样时时滋润着祖国未来的花朵。

3.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

学校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指引下,先后开展了“让绿色溢满家乡”环保教育、国学知识诵读、爱国主义读书教育、爱心捐助、让安全伴我行等不同主题风格的德育活动。在绿色溢满家乡环保教育活动中,同学们记住了家乡的过去,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他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憧憬,最主要的是学生把家乡的情节深深埋进了心里。

二、用自己的心灵发现最适合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对绘画、色彩比较敏感,有的对音乐、诗歌有天赋,有的对计算有特别的兴趣,有的对历史情有独钟,有的对交际得心应手,还有的对发明创造着了迷似的。教师应该向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那样,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最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

用心就是创造,用心就是智慧,用心就是爱!

三、以心灵教化心灵――与后进学生的沟通

美国教育学家凯诺・梅克教授说:“我的研究遵从一个基本思想原则,就是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要做学生的“亲人”,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长处有所了解,并且经常如数家珍地一一道出,给学生以勇气,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调动学生优越感。其次,在班上应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鼓励、引导、共同讨论的民主形式,利用集体的感化作用、榜样的激励作用,从心灵深处呼唤学生的上进心。再则,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牢记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长处。最后班主任应注意言传身教。

四、用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

1.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愉悦的心灵

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产生意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故事恰好是一种以想象为载体的创造形式,形象性是其最大的特点,恰好能够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思维特点。

2.故事可以传承文化、发展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

讲故事在语文教学中更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一种最生动的方式。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写故事的语文活动中,丰富了语言积累,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语言。语言的发展,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发展。

3.故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美丽的心灵

故事,是最美的精神之花。那些内容健康、趣味高雅、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给学生带来的心灵震撼是极其强烈的。因此,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塑造一颗美丽的心灵,可以帮助儿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启迪孩子今后的人生……

(作者单位 山西省交口县康城小学)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初中写作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