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康:做足做活贵州山水

时间:2022-10-16 10:05:14

陈跃康:做足做活贵州山水

1993年,一家由地质机构改组的旅行社――贵州山水旅行社建立,一批半路出家的地质队员投入了经营贵州山水的旅游行业,开始了他们漫长的征程。今天,贵州山水旅行社已经成长为贵州规模最大的国内旅行社,旅行社总经理陈跃康总结“山水”成长历程的关键:策划带动市场。

凭借“山一样诚实可靠、水一样清澈透明”的经营风格和优质服务的宗旨,贵州山水旅行社从一万元起家,发展成为贵州省最大的国内旅行社。在贵州旅游业跨越式迈进的今天,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院长、贵州山水旅行社总经理陈跃康。

策划带动市场

当代贵州: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贵州旅游市场的前景并不被人们看好,当初你们选择进入旅游这个行业的背景是什么?

陈跃康:1993年3月,由于地质工作不是很景气,贵州地矿局鼓励员工向第三产业寻求发展,一批年轻的地质队员从地质找矿转向现代旅游,靠1万元起家创办了贵州山水旅行社。刚入行的旅行社陷入了“规模小、没市场、没客源、没专业人员”的境地,为了生活,员工们甚至集体上街卖红枣、卖书,一部分人离开了旅行社。当时我在地质局宣传部工作,因为相信贵州的旅游业会迎来一个很好的市场发展机遇,就在贵州山水旅行社创业初期加入进来。

当代贵州:山水旅行社几乎是白手起家,在发展中是如何打开思路、走出困境的?

陈跃康:策划是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为了打开局面,1996年,我们策划了上海桃花节“贵州山水情”大型活动,1998年策划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绿色、山水、贵州情”促销活动,1999年在泉州举办了“贵州山水生态游”说明会。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山水旅行社迅速发展壮大,跻身全国百强,并探索出了一条以策划带动市场战略发展思路。

2000年以后,顺应贵州旅游发展的需求,我们开始实施多元化的策划营销活动,组织实施了贵阳香纸沟“农家乐园”营销策划活动,在新千年的春节之际喊出了“下乡去过热闹年”的口号,打造了贵州省乡村旅游第一品牌,开创了贵州“百姓生活游”的先河;与贵州电视合打造了《旅游新视野》专栏,拍摄了六集旅游电视风光片《永远的长江》等近百期旅游专题节目,树立了旅行社优质的形象品牌,成为贵州组团大社;组织了十届以“夕照青山”为品牌的老年主题旅游活动,在贵州率先开拓了“贵州人游贵州”旅游市场。

策划就是整合资源

当代贵州:凭借策划活动来带动市场的发展理念需要有很强的策划能力,你认为具备这样的能力取决于什么?

陈跃康:就我个人来说,与性格和经历有关。我19岁参加地质工作,做了10年的地质队员,8年的机关宣传干事,10年的旅游工作,这些赋予了我思路和视野。

当代贵州:从你策划的一些活动来看,比如“贵州山水杯”2004年度“贵州文学风云榜”评选活动,聘2004年度“贵州文学先生”欧阳黔森为该旅行社的形象大使,是否与你的经历有关?

陈跃康:这是与兴趣和爱好有关。我是文学爱好者,对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也愿意为贵州文学的发展尽一点力。旅游和文化结合起来,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真正对我实施策划宣传活动产生影响的,是我从事8年的机关宣传工作。(陈跃康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由他撰写的6集电视专题片《高原拓荒人》由贵州电视台摄制播出,并获全省影视剧创作一等奖;短篇小说《小站挑夫》荣获小说类创作二等奖,出版了个人文集《如此梦想》。)

当代贵州:贵州山水的成功建立在一系列的活动策划上,你认为支撑山水系列策划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跃康:策划就是整合资源。作为策划者只需要用智慧把资源组织起来,解决营销对象和资源拥有者的需要,就可以在成本很少的情况下运作整个方案,并在运作过程中顺势达到目的。比如上海桃花节,当时我们并没有资金来运作这个活动。1995年,贵州山水旅行社就着手与上海桃花节组委会沟通,策划用贵州的真山真水和民族风情吸引游客。上海桃花节组委会受到方案吸引,当即投入100多万元兴建了苗家吊脚楼、侗族风雨桥等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建筑。第二年,活动正式举行,由倪萍、叶惠贤主持开幕式,上海市、贵州省领导参加,历时23天,接待游客近百万人。其间,我们组织百人演出队进行了20多天的歌舞表演,而这支百人演出队的人力资源也来源于各地政府。这次活动不仅宣传了“养在深闺待人识”的贵州旅游资源,也让贵州山水旅行社一举成名。

谋划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

当代贵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旅游业培养成贵州的经济支柱产业,你对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有何评价?

陈跃康:我一直都对贵州的旅游业发展充满信心。未来5年,贵州旅游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更具吸引力。贵州资源好,开发程度低,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但贵州旅游业纵向比,有提高,增幅在两位数以上;横向比,差距大。贵州近年在旅游营销上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度,但是拉动客源市场的新品、精品却难如人愿。贵州的旅游产品要上档次,创品牌,就必须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打出独特旗帜。

当代贵州:贵州旅游业目前的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山水旅行社来说意味着什么?该如何应对?

陈跃康: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是:通过策划创新发展壮大,通过优质服务塑造品牌。随着我省逐渐由旅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产品大省,由旅游过境地到目的地,我们在线路编排上每年都要推陈出新,针对不同季节推出不同线路,根据不同市场设计不同线路,平均每年增加3至5条线路,近几年已有20多条新线路推出,极大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贵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优势明显,目前旅行社正在设计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游、溶洞游、泡温泉、吃火锅、看歌舞等冬季旅游产品。

打造旅游地质新品牌

当代贵州:山水旅行社通过策划创新发展壮大,今后的落脚点是什么?或者说通过什么策划活动来实现?

陈跃康:我们希望利用地质的手段、技术、人才、知识、资料,为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市场的营销提供服务,也就是推出旅游地质新概念及精心打造这一品牌。

当代贵州:旅游地质?这样的思路又和你从事过10年的地质工作联系在一起了。记者曾经采访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他也认为贵州的地质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你认为该如何把地质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

陈跃康:贵州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地貌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两部分。绝大部分自然地貌景观都是特殊地质作用的产物,也正是旅游地质的资源。以各种峰丛、石林、溶洞为代表的岩溶地貌景观是贵州旅游地质资源的主体;峡谷和瀑布是多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山岳是地壳运动的见证;古生物化石群是生命演化的直接记录;观赏石则是地质作用结果的精品荟萃。当导游为游客解说景点时,强调这些具有贵州特色的地质特征,比那些浅显的神化传说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贵州的民族文化所依据的客观物质环境也是受地质条件制约的。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解释自然风光的成因,还可以解析民族文化的特质。在雷公山、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碎屑岩的地质特征有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于是杉树成为聚居于此的苗族和侗族的重要生活材料,造就了吊脚楼、风雨桥、木筏等民族文化特色。而在南北盘江流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就是石板,于是石板成为聚居于此的布依族的生活材料,造就了石板房、石板上制蜡染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把这些内容加入到导游解说词中,旅游将会变得更有意义,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效益。

当代贵州:是否可以说这是你对贵州旅游业后发优势的解读和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打出独特旗帜的具体谋划,你准备如何推进地质旅游这一理念?

陈跃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一方面,旅游开发需要提升品位,提高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地质勘查工作者研究出的大量地质科学成果仅用于地质调查研究,积累的许多与旅游相关的地质材料并未得以充分利用。我们希望开展一次全省性的旅游地质资源大调查,摸清家底,理清头绪,我们要给贵州的旅游开发注入地质学的新鲜血液。在这方面黔南州人民政府已率先迈出了一步,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受黔南州人民政府委托完成的《黔南州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成果获得了国内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评价,认为这项成果具有贵州首创、国内领先并可进行国际对比的创新意义,是一份优秀的成果。2003年9月,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贵州山水旅行社创办的贵州山水旅游资源勘察开发设计院成立。我担任院长。设计院主要进行旅游地质资源勘探、评价、规划、设计和开发的可行性论证,以及景区地质灾害调查等。设计院成立后不久,已有几十个意向性项目进入立项阶段,如“贵州省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7大园区的申报工作等。给旅游加上地质科技含量,对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主要是在常规线路里增加地质内涵,开发特种旅游线路,创造旅游精品,如开发专门看古生物、瀑布群、溶洞等的旅游线路。

上一篇:贵州融入泛珠三角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许修云:丹心为民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