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上)

时间:2022-10-16 09:57:44

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上)

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玉器,在红山文化丰富的遗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源于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在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所延续。红山文化玉器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个独立的玉器系统,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并称中国玉文化一南一北两大源泉。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了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玉器在内蒙古的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西部地区同为红山文化中心地区所在,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区域。根据已发表的发掘结果和调查材料,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分布在该区东南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境内。经正式调查和发掘的地点主要有: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石板山,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巴林右旗那斯台、羊场、查日斯台、苏达勒,林西县南沙窝子,宁城县打虎石水库,翁牛特旗海金山、三星他拉、黄谷屯、五分地乡南窝铺,以及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其中所出玉器,以调查、采集所得者居多。

内蒙古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分类

据已发表的资料统计,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约有一百二十余件之多,有“C”形龙、玉猪龙、鸟首龙、勾云形玉佩、箍形器、钩形器、连璧、方缘圆孔器、人面形玉饰、玉、玉环、兽形器、兽面形饰、玉蝉、玉、玉鸟、玉鱼、玉熊、玉钺、玉斧、玉凿、纺瓜、棒形器、玉管、玉坠饰等。以下分类述之,未发表图片的玉器不在探讨之列。

玉龙九件。根据玉龙的动物造型形态,可将玉龙分为三个类型,即“C”形玉龙、玉猪龙和鸟首玉龙。

“C”形玉龙两件,形制基本相同。

其中一件(图1)为1971年群众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岗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挖出。高26厘米,鬃长21厘米,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另一件(图2)为1986年群众在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遗址发现。高16.8厘米,鬃长7.5厘米,颈部孔径0.7~0.8厘米。黄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略向上翘,嘴紧闭,双目凸起,呈菱形,颈部竖起一道长鬃,下颚底部有阴刻线纹,尾端呈圆弧状。器体的中部略偏上有一钻孔。通体抛光。

玉猪龙六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一件(图3)。通高16.8厘米,宽11.5厘米,厚2.8厘米。首部肥大,约占整个玉龙的三分之一。宽大耳,吻部与面部之间平直前伸。首尾间的外侧有缺口,而内侧相连,出自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墨绿色玉,其中夹杂较多黄褐色斑点,整体厚重。额头隆起,眼较大,睛呈横水滴形,首尾间开三角形口。

B型:五件。首尾断开。其中,1件(图4)出自巴林左旗尖山子遗址。通高8.5厘米,宽6.2厘米,厚3.4厘米。灰白色玉,背部有两个刻划符号。

一件(图5)出自敖汉旗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西。高5.1厘米,宽5厘米,中心孔径1.3厘米,颈部孔径0.5厘米。碧绿色,夹杂较多白色斑点。头部较大,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双耳后扬,顶部磨平,双目较大,呈圆形,吻部较长,颈后部对穿一圆孔。通体抛光。

一件(图6)出自敖汉旗下洼镇河西。高7.1厘米,宽5.9厘米,中心孔径1.6~1.9厘米,颈部孔径0.2~0.6厘米。有红褐色斑沁。头部较大,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双耳硕大,呈圆弧状竖起,双目略凸,呈菱形,头尾缺口处留有明显的切割痕,颈部对穿一孔。通体抛光。

一件(图7)出土于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高6.74厘米,宽5.2厘米。黄绿色玉。首部约占整个玉龙的五分之一,额头隆起,尾端平齐,与头部很近。

一件(图8)出自敖汉旗萨力巴乡干饭营子。高7.5厘米,宽5.8厘米,厚2.7厘米。墨绿色玉。两立耳上部残,额部前凸,眼部下凹,圆晴凸出,两圆鼻孔前凸,嘴部短,尾端平齐。

鸟首玉龙一件(图9)。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高5.5厘米,宽4.9厘米,中心孔径2厘米,颈部孔径0.3厘米。白色,石质。头部似鸟,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额头隆起,浮雕圆眼,喙尖凸出,尾端呈圆弧状,身部光素,外伸两个翅尖,颈部有一对穿圆孔。通体抛光。

勾云形玉佩四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三件。器体略呈矩形。

一件(图10)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长18.2厘米,宽10.58厘米,厚0.64~0.7厘米。浅黄绿色。器体偏薄,呈长方形,中心部位镂空,作一勾云状卷角,主体部分上、下侧各外伸三个小凸,靠近上侧边缘中部有两个圆形钻孔。

另一件(图11)出自巴林右旗巴彦塔拉苏木苏达勒遗址。高11.8厘米,宽12.5厘米,厚0.8厘米。墨色,掺杂有白色和褐色云片状和块状斑点。表面磨制得十分光滑,磨刻的纹饰线条整齐而流畅,四周圆润且向外翻卷,周边外缘圆钝抹斜,中心镂作盘卷勾云形。上侧边沿有一钻孔,正、反两面均按器物的造型和纹饰琢磨出凹凸分明的装饰线。

还有一件出自巴林右旗。器体通长15.2厘米,宽10.7厘米。呈方圆形,左右两侧外伸四个勾角,其中三个按顺时针方向弯勾,另一个方向相反。主题部分上侧边缘微弧,外伸四个小凸;下侧边缘平直,外伸三个小凸。

B型:一件(图12)。敖汉旗出土。长12厘米,宽4.5厘米,孔径0.3~0.5厘米。器体略呈椭圆形。灰黄色,夹杂有红褐色的沁斑。器体偏薄,呈长条形,上侧平直,左、右两侧圆弧外鼓;下侧中段呈四连弧状,两侧及中部共有五个尖状小凸,匀称分布。靠近上侧边缘中部有一个圆形钻孔。

玉箍形器七件。依据形制不同,可以分为A、B、C三型。

A型:五件。扁圆筒状,一端为平口,一端为斜敞口。其中,两件出自巴林左旗葛家营子遗址。高6.7厘米,最大腹径4.4厘米,壁厚0.2~0.4厘米。墨绿色。1件出自敖汉旗敖音勿苏乡烧锅地遗址。高15.2厘米,最大腹径9.4厘米,壁厚0.2-0.3厘米。绿色,夹杂有红褐色沁斑。器体呈扁圆筒状,通体抛光。腹壁略外敞,下端为平口,上端为斜敞口,边缘局部破损。一件(图13)出自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高12.5厘米,最大腹径7.63厘米,壁厚0.62厘米,黄绿色,夹杂有红褐色沁斑。一件出自巴林右旗巴彦查干苏木。高19厘米,最大腹径8.67厘米,壁厚0.6~0.75厘米。墨绿色。

B型:一件(图14)。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墓葬出土。高9.3厘米,最大腹径9.3厘米,壁厚0.3~0.4厘米。黄绿色,夹杂有红褐色沁斑。圆筒状,两端皆为平口。

C型:一件(图15)。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出土。高3.8厘米,最大腹径7厘米,壁厚0.2~0.3厘米。白色,局部呈浅绿色。器体呈簸箕状,腹壁较矮,略外敞,下端为平口,上段为斜敞口。

玉钩形器五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三件。器体呈长条形,前端略弯,作尖钩状。

一件(图16)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长6.79厘米,宽2.45厘米。绿色,器体呈长条形,前端略弯,作尖钩状,近后端琢出两道平行的凸脊,后端两面对称减薄,偏中钻一小圆孔。通体抛光。

另一件林西县南沙窝子遗址出土。长17厘米,宽3.5厘米。首端呈卷勾状,两边磨出薄刃,勾内侧一端也刻出一尖锐的齿状突,双栏明显,器柄很长,至尾端收成尖峰。

还有一件出自奈曼旗。长10厘米,最宽4.4厘米。黄绿色玉质,首端作卷勾形,宽而较短,弯勾内侧多出一尖状突齿,正背两面磨出与勾体走向一致的隐凹槽,勾体下端有横行双栏,再下为柄部,甚短,末端有一对钻孔。

B型:两件。器体弯曲如钩。翁牛特旗海金山遗址出土。一件(图17)长2.7厘米,宽2.4厘米,孔径0.1~0.2厘米。黄绿色。器体偏薄,顶部平直,尖部凸出,呈弯勾状,靠近顶部两侧各有一个小圆孔。通体抛光。另一件弯如钩,横断面呈椭圆形,上端钻一孔,下端收为尖状。

鸟形玉器4件。根据鸟形玉器的动物造型形态,可将之分为两个类型,即玉鸟和玉。

玉鸟2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B两型。

A型一件(图18),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高2.48厘米,宽3厘米,厚0.68厘米。黄绿色。头部呈三角形,双目微鼓,脊背隆起,作展翅奋飞状,双翅及尾部各有三腹部偏中有一横道凹槽,内留细密的竖线纹,近头部有一组斜穿洞孔。

B型一件,出自巴林右旗沙布尔台遗址。通高3.4厘米,宽3.8厘米,厚0.6厘米。淡绿色。玉鸟首尾上下两端平齐,双耳与长喙呈三角形向上凸出,双翅刻三道竖向凹弦纹。

玉两件。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两件形制基本相同。其一,高4.4厘米,宽4.6厘米,厚1.7厘米。黄绿色。头顶齐平,有外凸双耳,双眼用复线刻出,三角形长喙下凸,双爪作攀附状,背面有两组交叉洞孔。通体抛光。其二(图19),高6.1厘米,宽6厘米,厚1.8厘米。黄绿色。双耳呈圆弧状外凸,耳下浮雕圆眼,双翅展开,尾端平齐,其上均用凸线纹饰表示羽毛。尾部加饰三角形,双爪并列置于其上,作攀附状。背面平整,有三组交叉洞孔。通体抛光。

玉蝉四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B两型(图20)。

A型:两件。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通长9.3厘米,直径3.9厘米。黄绿色。略呈圆柱状,顶端较平整,双目略外凸,呈圆形。器身上半部施以规整的凸弦纹,下半部光素,尾端朝上略翘,呈圆尖状,两侧有一对穿而成的圆孔。

B型:两件。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通长7.3厘米,直径3.3厘米。黄绿色。面部用阴刻法雕琢成一圆形复眼,下端边沿处雕琢有一对乳状凸纹,上缘额头刻出扁平小三角。颈部雕琢有方向相反的弯曲凸棱纹。整器中部有一个两侧对穿孔。

人面形玉饰两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B两型。

A型(图21)。巴林右旗出土。高4.2厘米,宽3.7厘米。绿色。头顶较平,两侧略凸尖角,脸颊圆弧外鼓,下颌呈圆尖状,五官清晰,均用阴线刻出,双目、鼻均呈三角形,唇下施网格纹。背面光素,有一组横穿洞孔。

B型(图22)。巴林右旗苏达勒墓葬出土。长4.2厘米,宽3.8厘米,厚1.8厘米。玉质原为绿色,沁蚀呈青白色。正面呈近圆形。眼微凸呈不规则椭圆形,用阴刻线刻画出双眼轮廓。鼻呈三角形隆起,鼻孔下端雕琢扁长条形凹槽状,嘴部无纹前凸左侧倾斜,面部用阴刻线刻划出边缘轮廓,头顶有一凹槽豁,下颌略收,背面无纹有一对穿孔,略有外鼓。(未完待续)(责编:蔚蔚)

上一篇:厚重的“咸平元宝” 下一篇:浅析“剪凿五铢”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