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时间:2022-10-16 09:33:21

金融危机下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摘 要] 本文从政府、金融机构、外向型中小企业自身三方面入手,结合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新形势,在分析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讨论其融资难的症结所在,认为外部冲击、政府政策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适合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不足以及外向型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特点和人才匮乏等原因综合导致了外向型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一、金融危机下外向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一) 银行放款难,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单一

一边是大批外向型中小企业苦于筹集不到资金救急,另一边不少基层银行贷款占存款的比例逐渐下降,资金放不出去。目前各商业银行都按照自己的标准对企业资信实行分类管理,贷款时往往需要企业符合严苛的担保、抵押条件,真正达到资信标准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对于少部分资信较好的中小企业,基层的银行和信用社由于授权、授信不足,也很难完全满足其融资需求。

银行与外向型中小企业间的融资供求矛盾,不仅体现在信贷额度的缺口上,在银行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方面也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就国际贸易融资的种类而言,国内商业银行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品种少、功能单一。各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形式简单的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国际上新兴的福费廷、仓单融资、出口商业发票融资等则很少有银行开办,始终没有大规模发展起来,业务额极其有限。

(二)政府积极解决融资困境,但问题重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助中小企业“过冬”。例如,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中央财政资金加大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等。

既便如此,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已出台政策针对的性不够强。以中小企业为受益主体的政策措施并不多,特别是针对处在金融危机风口浪尖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具体的、有效的措施远远不够。其次,部分扶持资金的落实和使用存在问题。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落实进度缓慢,使用分散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第三,促进外向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长期政策有待出台。近期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克服眼前融资困难。但这是危机面前的紧急“输血”,如何为中小企业建立一套能长期使用的“供血”机制难度不可低估。

(三)民间融资亟待规范

通过正规渠道无法获得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中小企业长期以民间借贷维系短期融资需求,所谓“地下金融”客观上支撑着众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全球流动性趋紧的大环境下,“主流”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可以施展威力的民间融资却因为正规化的进程严重滞后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力。民间融资游离于法律和监管之外,隐含着较高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民间借贷利率会飙升到很高,大大增加了急需贷款以扩大经营规模的中小企业的成本负担,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外向型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1.统一的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机构缺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央级管理机构包括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省级机构包括中小企业厅(局),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部门分设管理机构。专门针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有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中小企业部。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按部门组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设置重叠、职能重复、政出多门。

2.政策支持缺乏连续性,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政府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飘忽不定是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又一原因。正如前文提到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建立起真正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破解政策短期性、盲目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变成法律法规固定下来。目前我国已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但仍需配套法规政策条例来细化;相关的信用法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

(二)金融体制层面的原因

由于中小企业天生的信息不透明,传统的信用评估体系很难对小企业作出较高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不如说现有的信用评估规则不适用于小企业。为了回避信用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几乎都需要资产抵押。信用担保体制便是针对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问题而设计的,即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交易转变为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交易,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设计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由于担保公司实力不强,银行不愿把过高的信贷风险寄托于担保公司;二是担保公司本身操作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三)外向型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企业对贸易融资手段不熟悉,不能熟练运用新的融资工具。经营进出口业务的中小企业往往由内销企业转变而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高素质的外销人才和管理者,对国际业务、银行业务和外贸业务熟悉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贸易融资品种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很好的结合本企业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加上银行和企业沟通不够,企业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容易丧失业务先机,造成业务发展被动。

此外,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产品为主,基本上市依靠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获得海外市场。在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外向型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在所难免。

三、解决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机构,加强长期政策的制定

可以借鉴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的运作方式,设立中小企业融资的统一管理机构,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美国的小企业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就是促进商业金融机构向小企业融资,集债务融资、股本融资、担保作用、监管作用等职能于一身。有了专门的融资管理机构也就容易投入资源研究、制定出能够长期实施的政策措施。为此需要建立起必要的情况通报制度,全面地收集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资金周转、国内外市场变化等方面的资料。

(二) 建设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不能照搬大企业的信用评价方式。修改现有的小企业信用评价方法,重要的是加入与企业信用高度相关的小企业主个人信用信息,将现代数理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引入信用评价中,提高了信用评价的准确度。就国际贸易融资而言,银行应更多地把握客户办理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业务的信用记录,而非主要按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来选择客户。银行可以为每个客户建立往来业务档案,通过了解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料、客户的信用记录等来选择客户,构建质量优良的中小企业客户群。

(三)引导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从业者的培训

提高企业素质的核心是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应当运用多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提升个人能力。外向型中小企业尤其如此,人才问题对国际贸易的开展影响很大。培训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重要领域,这项工作可以由中小企业协会牵头,将企业的诉求集合起来,政府相关机构积极配合,寻找适合的培训人员,并努力推进此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子彬,陈乃醒,傅贤治 主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2]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南开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持编写.中国中小企业蓝皮书――现状与对策(2007―2008)[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

[3] Juliet McKee, Kimball Dietrich. Financ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Challenges and Options [DB/OL].www.省略

上一篇:鄂州市推进信贷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下一篇: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