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3-6岁幼儿的进餐习惯

时间:2022-10-16 08:50:56

如何培养3-6岁幼儿的进餐习惯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饮食习惯要求是:安静愉快地进餐,正确使用餐具,饭后擦嘴,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细嚼慢咽,咀嚼时不发出响声,不挑食偏食,不剩饭菜,就餐时不发出声音,不乱扔残渣,饭后收拾干净等喂饭现象反映了独生子女独立意识,独立能力差,也影响着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同时也会使幼儿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培养幼儿进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84-01一、班级幼儿在午餐习惯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1.吃饭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口外。2.午餐时桌面比较脏,饭菜撒了一地的现象时有发生。3.经了解有的在家还需要大人端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等等。在幼儿园从来不吃菜,只吃白饭。4.有的幼儿不用勺子吃饭,而是喜欢用手抓着吃饭。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问题的提出:

随着优生优育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给一向疼爱子孙的人们,在喂养、教育子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祖国建设的明天、未来民族兴旺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已成为保证独生子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无节制吃零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案例: (一)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先不断提醒幼儿吃饭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干净,不喜欢吃的菜也要吃一点,并告诉幼儿只能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不能把不要吃的在也放在空盘中,否则就不是好孩子了。然后再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发现幼儿还是将自己不要吃的菜撒得满桌都是。老师虽然多次提醒幼儿要注重保持桌面整洁, 但幼儿用餐卫生习惯却还是如初,桌面有米粒、菜汤等,吃完的骨头盘中、桌上都有,地面也很脏。

案例:(二) 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阿姨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

为什么极其相似的生活组织环节,效果却是截然不同呢?闻名心理学家凯琳发现: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闻名的破窗理论。

在案例一中,阿姨是等幼儿全部用完餐后,才将脏乱不堪的桌面去擦干净。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桌面也没有及时给予清洁。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桌上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觉得:反正桌面已经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

而在案例二中,阿姨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马上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而且有了对幼儿的一些鼓励。阿姨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地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动作也在无声的告诉幼儿:应该这样做才对。桌面始终保持干净的状态,当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也能自觉主动地捡干净。

因此我们可知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如: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如:可以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那么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洗完要赶紧关上阀门。在饮水水桶前的地面帖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倒水时要不推不挤,排队进行。

要及时为幼儿提供动作示范,对于幼儿年龄小,对老师语言提示的理解力越差。需要老师反复用动作去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要求,让幼儿明白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老师到位的动作示范,胜过多次的语言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为应对以上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些相关的策略

1.通过“好习惯行为养成”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不要别人喂。进餐时,老师有意识地吸吸鼻子说:“哇,今天的菜真香,瞧,张家玮小朋友与老师一样,也闻到香味了,吃的真香呀!”只有多吃才会长得更大。

2.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有限,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才能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所以,午餐时,常常树立一些正面的形象,如速度快,不挑食的幼儿,以一个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这时,幼儿会努力模仿乖孩子吃饭的样子。

我给幼儿盛饭以少盛多添为主,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再添,这时我作出及时的表扬或奖励,如:“叶露露小朋友真能干,竟然吃了两碗”,或奖励小红花等,给予幼儿“补强”的效果。这些及时补强,使幼儿满意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加以巩固下来。

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家长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孩子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家长应耐心、细致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培养,结果表明:我班幼儿在进餐时习惯大有改善,绝大部分幼儿在进餐时已形成良好的习惯。

上一篇:对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测的几点想法 下一篇:浅析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