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立体化信贷支农服务体系探析

时间:2022-10-16 08:31:12

构建立体化信贷支农服务体系探析

摘要:农民贷款难是长期存在且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作为内陆农业区的商丘市,从解决制约农民融资瓶颈的抵押担保难入手,积极探索“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政府救助+保险介入+贷款”的信贷支农模式,实现了信贷支农与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化的信贷支农服务体系。

关键词:信用建设;信用户;信贷支农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1-0064-02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农民贷款难是长期存在且至今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根本原因是面对农民贷款分散化、抵押难、非正规的特点,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服务模式,使金融机构“难贷款”与农民“贷款难”同时存在。作为农业区的商丘市,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从解决制约农民融资瓶颈的抵押担保难入手,积极探索“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政府救助+保险介入+贷款”的信贷支农模式,实现了信贷支农与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互利双赢的立体化信贷服务体系。

一、以信用建设为中心,构建多层次信贷支农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针对农民不同的贷款需求,积极探索不同的信贷支农模式:

――以解决农民小额贷款为重点,推行“信用评级+贷款”模式。针对农民贷款金额小、抵押难、颁率高的实际,采取信用评级授信的办法予以解决。首先,科学设计农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制定信用户(村、乡镇)评定办法。其次,认真抓好组织实施,真正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宣传发动到位,使农民积极参与。二是组织评定到位。按照52项评选指标,客观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评定结果在全村张榜公布;对被评定的信用户授予5000~10000元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农村信用社颁发贷款授信证。三是资金落实到位。在授信额度内,信用户只要持户主身份证和户口本便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贷款。同时,严格落实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期限延长等优惠政策,既解决抵押担保难问题,又简化了贷款手续。该模式自2004年推广以来,全市已评定信用户62538户、信用村503个、信用乡镇3个,发放信用贷款15.9亿元,支持25.6万农民发家致富。

――以解决农民大额贷款为重点,推行“互助协会+贷款”模式。在评定信用户的基础上,引导信用户自发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信贷互助协会,以互、非盈利性为宗旨,为会员提供融资服务。其运作模式是:制定信用户互助协会章程,10户以上信用户自愿联合成立信用互助协会,所有会员在协会成立大会上庄严宣誓,互帮互助、践诺诚信;会员根据信用等级缴纳1000元、1500元、2000元不等的会员基金,由协会统一存入信用社进行抵押;信用社和协会按会员基金的10-20倍确定会员的授信额度,使会员信用贷款由1万元提高到4万元;当会员需用贷款时,对于授信额度内的贷款经会长签字便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目前全市已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信用互助协会84个,通过协会贷款13.2亿元。

――以解决专业户的贷款为重点,推行“专业协会+贷款”模式。专业协会与农村信用互助协会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农村信用户互助协会是针对农村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信用户,他们一般无抵押物,而“专业协会+贷款”模式针对的是加工业,他们有机器设备、办公场房。如2006年永城市13家面粉企业自发成立面粉业贷款联保协会,协会内企业缴纳风险基金,并以其自身资产抵押给协会,协会内企业相互联保;农信社对协会内企业分别授信,企业在授信额度内可随用随贷,不但解决了贷款难问题,而且提升了面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永城市面粉行业贷款联保协会会已发展会员企业29家,固定资产总计5.6亿元,单户企业授信额度由初期的50万元至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00万元至400万元,累计获得贷款3亿多元。

二、以风险防范为重点,构建立体化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决定了信贷支农的高风险性。在积极探索信贷支农模式的同时,把防范风险作为实现信贷支农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从内部到外部,从政府到市场,建立风险防范的“四项机制”:

――缴纳基金,建立了贷款抵押机制。抵押难是制约农贷的主要因素,通过信用评定解决了农户小额贷款难,对于农户大额贷款由会员缴纳基金,完善贷款抵押机制。一方面,通过缴纳基金实现了贷款与会员利益的紧密结合,使会员更加注重贷款效益和安全;另一方面,10户以上的信用户自愿联合,他们缴纳的基金完全甚至超过会员的贷款额度,不但完善了抵押程序,也防范了信贷风险。

――协会担保,建立了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协会联合,不但实现了农户由单一信用向集体信用的转变,增强了农户信用观念,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立了农户参与市场有效对接的有效模式;而且由于会员之间联保联责,强化了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当会员贷款到期时其他会员会及时提醒,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既解决了信贷投入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又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政府救助,完善了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出资成立信用户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贷款风险进行补偿。全市已有两个县市成立了由政府出资(100万元)的农村信用户信贷风险救助基金,对于由于天灾、车祸等原因造成贷款人死亡或无力偿还贷款的,经财政部门认可后,由风险救助中心按贷款金额的30~50%进行赔偿。虽然没有发生不可抗拒事件,但成立政府救助中心体现了政策支持,为贷款加投入上了一道“安全网”。

――开办保险,完善了风险分散机制。对有贷款的信用户、会员分别开展财产和人身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如辖内的永城市,信用户每年缴纳100元,保险公司对其办理人身意外险,当信用户发生意外事故,就可获得5000元医疗险、15000元意外死亡险。对涉农企业开办了人身险和固定资产两个险种。目前已有1720个信用户(会员)参加保险,涉保金额1296万元;有15家企业参加了财险公司开办的固定资产、人身和餐饮责任险,承保人员141名,涉保固定资产3710万元。

正是多元化的信贷支持体系、立体化的风险防范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也实现了信贷投入的“零风险”。从2004年开展信用户评定和协会建设工作以来,累计发展信用贷款32.7亿元,支持17.3万户发家致富,所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形成不良贷款。

三、破解农民贷款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农民贷款难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从商丘市实践看,解决农民贷款难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政府主导是关键。政府作为公正产品的提供者,在农村信用评定、信用协会建设等方面要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宣传发动、具体实施等作用。如商丘市开展信用户评定最好的永城市成立了市、乡、村三级联创领导小组,纳入政府目标进行考核。各乡镇还把农村信用户评定作为书记工程,并成立了宣传组、评审组、政策组、督导组,负责组织实施,确保了农户参与评定的普遍性和评定结果的公正性。

――信用建设是重点。信用是金融业生存发展之本,无论是开展农村信用户评定,还是成立信用互助协会、专业担保协会,始终把信用建设作为重点,既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信用不足问题,也为信贷投入创造了条件。2007年,人行商丘市中支组织开发了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系统,对农户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确保了农户信用信息评定结果的客观性,为信用社贷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部门联动是保障。开展信用户评定、成立互助协会需要政府部门的组织,需要乡村两委的实施,也需要农村信用社的配合和农户的广泛参与,同时在信息采集、政策优惠等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必须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如永城市农村信用评定参与部门达10多个,确保活动的成功运作,而且部门活动开展由政府统一组织,形成了上下联动机制。

――利益机制是核心。通过农村信用户评定、成立信用互助协会,使农民解决了经济发展的贷款难问题;对农村信用社来说为资金找到了出路,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政府来说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互利共赢的局面,这也是信贷支农模式成功运作的关键。

――市场发展为目标。作为一项创新,在活动开展之初由政府组织推动是必然的,但要使农村信用支农模式成功、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在探索信贷支农模式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信贷支农模式体现了政府的支持,也与市场发展相适应,因而是可行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上一篇:从紧货币政策下银行贷款集中流向问题分析 下一篇: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