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价格的运动规律(一)

时间:2022-10-16 07:45:41

生产价格的运动规律(一)

[摘 要]马克思精辟阐述了价值转型的机制和过程,但是没有告诉我们价值转型的结果――生产价格的运动规律。价值转型暗示一个价格决定问题,即在《资本论》一卷中是“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而《资本论》三卷的价值转型中则是“商品的生产价格决定商品的价格”。按照马克思价值理论,在个别商品上其价值与其生产价格不相等,但是在社会中二者总量相等。毫无疑问,如果我们知道商品生产价格的运动规律,则我们就知道商品价格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群体;合作;分配;价格

中图分类号:D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26-01

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以平均利润率规律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是他没有寻找价值转型的深层原因。那么价值转型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是合作,主要是不同部门间的合作。

一、合作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一般关系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分工与合作,但是已有经济学理论都是站在个体和分工角度观察实际,并在竞争机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都坚信“谁创造就归谁”这个命题,所以在论证某人所得合理时,在论证某商品价格合理时,都一定是论证该人创造的就是这么多,一定是论证该商品的价值(或者效用、稀缺)就是这么多。现在我们从量的角度考察财富分配――即从价值角度考察财富分配。不管是不同部门间的合作还是不同工种间的合作,在合作体角度看,我们无法鉴别谁创造了什么,创造了多少价值,“谁创造就归谁”这个命题在合作层面不成立。比如生产一颗螺钉,10道工序,15个工人,显然每个工人都不可能生产出这颗螺钉,都只是生产出其中一部分。从结构上看,虽然每道工序可以按照必要劳动时间计量其价值,但是他们都没生产出螺钉整体这个使用价值,卖不出去。按照马克思的商品没有使用价值就没价值的基本原则,这些劳动都没有资格形成价值。将10道工序合成后一颗完整的螺钉就出来了,有螺钉整体的使用价值,卖得出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合作劳动中每个个体的劳动不能形成价值,只有合作整体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

凡群体都是先协同获取财富,然后分割财富,只是当群体过大时用秤称用尺量这种原始的分配方式不可行。商品交换出现后群体的分配手段进入全新阶段,其中价格所表达的不是财富的多少,不是商品价值的多少,而是要素分得价值(财富)的多少。将这个多少翻译成马克思经济学术语就是生产价格(为了概念的统一性,下面将用分配价值代替生产价格进行表述)。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在实质上就是价值的分配。

二、生产价格公式的一级推导

这里我们以例证的形式,且先从最简单、最特殊的例子开始分析,然后让分析逐步接近实际,最后导出价格互动规律。

例如,社会中只有A、B两部门,它们的产量为,它们的价格为,两部门劳动人数相等,问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后,A、B的价格?其中,为价值至货币转换常量,等于单位货币分得价值的倒数。通常可以将当做货币单位“元”来看待。

不难知道,两部门原来创造的价值为。

依照同比律(正比率),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后创造的价值为,多创造了的价值。这的价值要交给社会,在社会中平均分配。

由于两部门的人数相等,所以这的价值平均分配后,两部门各得。于是有:A部门创造的价值被分走后,剩下的价值为;B部门得到A部门无偿赠送的价值后,有价值。

由于A部门的产量增加了1倍,所以A的价格为:

由于B部门的产量还是原来那么多,所以B的价格为:

依照等价交换原则,A与B的交换关系为:

可能会有人对这个结论不习惯,因为他们发现实际中许多商品的价格的确是随其生产率的提高而反比降低。这里希望我们能注意到另一面,即有些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还要上涨,如粮食、建筑品、印刷品。

在马克思的反比律下有:,反比降低;,不变。于是A与B的交换关系为:。

二者最终交换比例都是,那么,°与°两种分配关系谁更符合实际呢?将货币加进来后便有答案。

在的交换关系下,货币对A的购买力增强,对B的购买力减弱,且增强量正好等于减弱量,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不变,既不增值也不贬值。

在的交换关系下,货币对A的购买力增强1倍,对B的购买力不变,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货币增值。

我们对这个交换关系不习惯,是因为这里分析的是特例。为了让分析接近实际将部门数扩展为n个,此时A部门多创造的价值将在n个部门中平均分配,每个部门分得的价值,于是有:

,°°。

由于社会中有成千上万个部门,n很大,所以和都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有:

,反比降低;

,不变。

现象从来掩盖实质,凭我们的直觉很难将和这样的微量观察出来,于是便有马克思的反比律或者效用理论的递减律。

三、生产价格公式的二级推导

上面的例子还是一种特例,因为实际情况是A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其它部门的生产率也要提高,只是不同部门提高的速度不尽相等。

很显然,其它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后多创造的价值,也将按同样的法则在社会中平均分配。

农业、建筑业、手工业、纺织业、印刷业等等的生产率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其率速度总是小于社会平均值,于是社会给予它们的价值大于其拿出的价值,所以其商品的价格是不断上涨。只有生产的率速度大于社会平均值的商品其价格才能降低,比如手机、电脑、照相机、钉子、绣花针、光纤、LED。

四、生产价格运动的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

平均律的作用过程是:当生产领域多创造商品后社会必须给消费领域(终端消费)增加相应的货币,以购买生产领域多创造的商品。自然,增加货币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工资,包括退休金、失业金等等。在第二层次的价值分配,不管是宏观上的分配还是微观上的分配,在本义上都是对人不对物的,但是由于成本相关性和社会积累等原因,分配便扯到物上去了。所以有基本逻辑: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多创造的价值(商品)首先是用来提高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让人们买得起。但是这又增加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于是又不能全部用来增加人们的工资,而是要留一部分给生产领域,以保证利润率不变,维持经济稳步发展。

这个规律表明价格成本不能相互催动。表面看工资上涨会导致成本提高,但是由于前提是生产率提高,商品量也同比增加了,工资被摊薄了,结果是社会中单位商品的成本不变。这就是说价格互动规律下,尽管人们工资上涨了,但是物价水平不变。这种结论与实际中的“稳定物价”相吻合,而马克思的反比率和西经递减率则不能解释实际中总是要求“稳定物价”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

[1]《资本论》,马克思,1954年版,人民出版社.

[2]《价格论》,曹国奇,2003年,延边出版社.

作者简介

曹国奇,男,黄冈新洲人,1964年12月生,中专毕业,国家二级灯光师,现在湖北电视台工作。

上一篇:大型多功能建筑中给排水工程设计要点与施工关... 下一篇: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