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误区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16 07:19:18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误区及对策分析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朗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而朗读课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中所指的“正确朗读”是要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和方音),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而“流利地读”是指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处理重音、停连、语速、节奏、语气等,能用声音生动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做到以情感人。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又有哪些误区呢?

一、过分强调其作用,追求形式化

在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将朗读定位在“有感情地读”位置上,于是,在整个朗读指导过程中,所有的读的行为都围绕“有感情”进行,甚至精确到段落、字词,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做到抑扬顿挫,要求学生反复地朗读,朗读中纠正,纠正后再次朗读。同时,以“要读出感情”来要求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读文章似乎就为了寻找其中的感情,哪怕文章中是议论性的句子,也要读出感情才对,学生的兴趣不高,朗读走进了形式化的窠臼。

的确,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也不是唯一衡量朗读水平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分析。当教师太看重情感在朗读中的作用,就容易限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而从朗读的手段来看,有感情地朗读只是读的一种方式,学生自然还可选择默读、浏览读的方式进行,如果将有感情地朗读当做唯一的手段,读的范围就变得狭窄了,学生在这种要求下也就只能是“笑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

因此,在朗读指导中,教师正确把握朗读的要求,要以“正确、流利”为基础,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再去朗读,而不是一味地以“有感情地读”为最终目标,从而导致本末倒置的现状。如果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了,再加上对内涵的理解,教师稍加指导,“有感情地读”的目标也就达成了。正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基本的生字词的引导做起,尤其是低段学生,同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去多读,读中再加入自己的感情。

二、过分看重概念,追求程式化

从一些公开课或示范课中不难发现,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时,总是要在读之前给学生强调,这里应该“用矛盾的感情读,用陶醉的感情读,用孤独寂寞的感情读,用意味深长的语气读……”,但学生在教师的“暗示”下,读的行为也就变得被动了。于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受制于教师的“暗示”,读起来也就失去了本真味道。的确,有的文章的段落要用相应的语气去朗读,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标准,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句子、段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的感情,自然读起来的语气也就不一样,为何教学中要限定学生用相同的语气去朗读呢?

与其如此,教学中不如在帮助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感情的基础上,再自己去体会,然后再朗读,这样不是更能让学生读出文章本有的味道吗?如对《微笑着承受一切》中“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一句,如果老师要求学生用“坚强的语气”去朗读,学生在没有体会桑兰做出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的困难时,是读不出“坚强”的。而当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桑兰做康复治疗图片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情不自禁地就感受到了桑兰的那份坚强。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是基于对文章的理解的朗读,而不是程式化地用某种语气去要求学生。教学中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朗读,效果会更佳。

三、朗读时间少,方式单调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朗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足四分之一,换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不足10分钟。那么,为何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多给学生时间进行朗读呢?一方面是教师角色,对文章的理解是重头戏,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让学生去理解文章,于是,朗读就成了次要;另一方面,教师认为在课堂中朗读占用时间多了,课堂容量就小了。而这两方面的深层原因在于教师担心因朗读而占据理解的时间,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其实不然,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合作探究,这样才更有利于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其次,在朗读方式上,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常见的如点名读、开火车读、按顺序读等方式都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自主朗读的方式较少。这样,学生的朗读就具有了一定的功利化,朗读的作用也就被淡化了。

针对上述两种现状,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首先要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课堂中的时间不能压缩,那就可以放到课前或课后。教师可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朗读,也可在教学前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同时辅以理解中的朗读,多管齐下来保证朗读时间。在朗读方式上,除了采用上述常用的方式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视频或音频资源来引导学生听,听后朗读;也可配乐来引导学生朗读;对于高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或多媒体的示范下去模仿朗读;同时,根据小学生喜欢在对比中朗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朗读比赛、朗读周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朗读。

总之,朗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中的不足,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引导学生朗读,进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议论文第二段写点儿啥? 下一篇:读写结合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