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06:22:42

金融危机下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从会计目标、财务报告质量及资本市场发展方面指出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并从完善外部环境和制度以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借鉴PDCA循环形成持续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程序及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内部机制等三个方面阐述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公允价值应用成本; PDCA循环; 内部控制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随着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强烈的指责。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MBS、CDOs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而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又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金融机构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由于更低市价引起的资产减值,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一些华尔街的银行家和国会议员将金融危机的发生归罪于公允价值。为此,2008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破天荒地涉及了“公允价值”条款。救援法案赋予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力,允许其在极端情况下,将金融产品的分类从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表的方式,转变到持有至到期、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二是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指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他们认为,眼下应该考虑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它。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提出,“如果废除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那么将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资产按市值计价到底是多少”。

面对这一系列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公允价值和正确对待公允价值应用问题,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论,应终止还是应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是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会计目标

历史地看,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方法,大体上可划分为分别以FASB和SEC各自倡导的质量标准为基准的两大派系,即FASB模式和SEC模式。以Jenkins委员会和FASB为代表的FASB模式将相关性作为评价财务报告质量的首要要素;以Levitt为代表的美国SEC模式则从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披露来评价财务报告质量,它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本质上看,两大财务报告质量评估模式并非完全对立、相互排斥,而是在许多方面相互支持的,是趋于一致的,其主要目标都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需要抑或保护他们利益的信息。在这个目标下,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是否相关。决策总是针对尚未发生的业务,总是面向未来的,这决定了会计信息也应是基于现在、面向未来的,而公允价值正是面向未来的,是未来信息在现在时刻的反映,能够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符合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有助于其进行经济决策,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能够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由财政部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明确提出企业必须作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受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详细披露的限制,企业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从而使得企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来操控利润的空间和范围大大缩小。而在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中,企业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企业资产的比值越高,其财务报告质量就越低;反之,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就越高。因此,公允价值应用与财务报告质量高度相关,要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需要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

(三)公允价值应用可与资本市场形成联动效应

采取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能够客观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公允价值,就像“体温表”一样能够随时反映出资本市场是“高温”还是“低温”,及时揭示财务风险,使投资者能公正、合理地评估企业的价值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进而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的准确度,使公允价值计量的大环境越来越完善,其计量也就越来越可靠。

总之,公允价值的应用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危机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引起的,不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此,公允价值会计只是华尔街银行家为逃避责任而推出的“替罪羊”,不能中止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相反,应该推进公允价值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改进措施

根据华北电力大学杨方文、惠英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具体情况为表外披露占68.74%,表内采用占3.43%,而不采用公允价值的比例为27.8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公允价值在企业应用范围非常小,只有3.43%的企业运用表内采用的方式。造成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范围不够广泛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企业之间交易、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运作等还不够规范,影响了取得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水平,进而对其可靠性也存在质疑;二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一定难度,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来确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保证体系,这就增加了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对其应用比较谨慎,应用范围不广泛的现实情况。但是,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计量属性,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动,为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内外部环境。

(一)完善外部环境和制度,降低公允价值应用成本

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主要有微观层面的成本和宏观层面的成本,本文针对微观层面的成本进行分析。企业作为公允价值实施的主体,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既包括企业为取得公允价值发生的信息成本,又包括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税收成本。前者是指公允价值的取得,首选是活跃的公开市场报价,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全性和不成熟性,公开市场报价还难以取得,因此,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企业,需要每年聘请独立的评估师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并在年报中详细披露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及其理由等,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后者是指由于会计准则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即会计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80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这些资产的会计基础与计税基础之间会产生差异,从而可能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费用。

鉴于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性,有必要研究如何降低其应用成本,以促进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当前首先必须完善取得公允价值的途径,发展活跃各级市场,以取得作为公允价值估计参数的市场价格,尽量不采用脱离市场的评估技术;其次,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引导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其应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为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以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二)借鉴PDCA循环,形成持续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的程序

目前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相关标准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可以借鉴著名的管理大师戴明提出的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个关于质量持续改进的模型,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将PDCA循环应用于公允价值计量,其具体步骤是:

1.计划(plan)。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评价公允价值的应用现状,识别应该采用公允计量模式的资产和负债,找出未使用或者不合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其次,确定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和衡量可靠性、相关性的标准;最后,确定收集资料的范围、分析方法和分析周期,寻找可能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评价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选择适合的方法。

2.执行(Do)。在这个阶段,要实施上一阶段所规定的内容。一是建立项目小组,确定参与人员的职责范围;二是实行会计专业培训,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和意识;三是搜集资料和数据,执行选择的方法;四是参与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执行效率。

3.检查(Check/Study)。在此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执行之后,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检查分清哪些处理是正确的,哪些处理不够妥当,明确根据以上方法确认的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找出问题,也就是公允价值确认过程中的不足。

4.行动(Action)。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确认过程尽可能纳入标准,进行标准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并进行改进,避免重复出现错误,尚未解决的问题可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总之,每通过一次PDCA循环,都要进行总结,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循环。经过这样的循环反复,反复地搜集资料和完善确认方法,公允价值计量就更加客观、真实,其可靠性就能得到提高,从而弥补公允价值应用中的不足。当然,在公允价值确认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

(三)形成公允价值应用的内控机制,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律法规。实际中,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考虑了比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更多的现实经济中的不确实因素,是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它的可靠性受到了质疑。但是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及本质来看,其提供的信息能如实反映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价值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更加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内部控制就要从影响公允价值可靠性的主客观因素入手,形成一种公允价值计量的内控机制,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从企业内部来看,一方面,管理层要保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地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能否持续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避免公允价值应用不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如财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委员会等应该联合起来以确保公允价值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可靠性。具体来说,财务部门确认的公允价值,其公允性应该受到内部审计的审核,审计委员会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检查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通过多层控制和监督,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中的作用,以保证公允价值的应用顺利进行。

同时,内部控制还要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外部监督作为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的独立部门,它评价各单位的业务操作,能发现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关键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堵塞各种漏洞,提高执行效率。因此,内部控制要与外部监督相结合,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内控机制的施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3]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4]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 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6).

[6] 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

[7] 杨方文,惠英.公允价值应用:基于问卷的调研与评述[J].财会通讯,2009(6).

[8] 沈田华,彭珏.共同知识视角下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扩展[J].财会通讯,2009(1).

[9] 邵晨.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企业经济,2006(8).

上一篇:试论税务筹划的基本前提 下一篇:关于《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调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