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之地”高椅

时间:2022-10-16 04:18:30

读书的时候,看过不少沈从文先生关于湘西的散文、小说,记得《湘行散记》曾用这样的语句来描述湘西――“笼罩在温柔如纱,山水峦嶂下人们的生活,竟是人情瑰丽而浪漫,习俗魅惑而诡异”。

会同县――坐落在湘西的小县,东枕雪峰山,南依云贵高原,境内岭壑交替起伏,呈东坡陡峻,西坡缓顷的地势,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有若干小盆地。沅江的巫水、溆水、夷望溪,以及资水西源的直流平溪、辰溪均发源于两侧大山中。

高椅村就在巫水的中游,是一块由巫水冲积形成的谷地,偏居一隅。

村落形成于宋末元初。当时,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三世孙杨通碧在江西一带为官,因对朝廷不满,产生了弃政从商,想寻求一块风水宝地定居的愿望。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后,由五世孙盛隆公迁居高椅这块风水宝地,后来六世孙廷秀、廷茂公也从会同瓦窑迁居高椅,并在此定居,形成了一个家族式聚居村落。

当时这里仅是一个名为“渡轮田”的古渡口,杨廷秀、杨廷茂迁入定居后更名为高锡。“锡”取意于“锡者,赐矣”。因此,“高锡”也就是希望上苍能赐给这个新建的家园平安幸福和人丁兴旺。但因其中的涵义外人较难理解,后人就以其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酷似一把高高的太师椅而定名为高椅。

沿巫水之滨的山路一路蜿蜒,转过一道又一道弯,在山顶一棵古樟树下停了车。从这个角度看高椅,竹林中,山脚下,江水边,市貌井然,一个整齐的白墙黛瓦马头墙的村映入眼帘。

宁静,安详。

天然一幅丹青里

高椅坐北朝南,东、西、北三面环山,巫水绕南侧梦云山支脉转向北去,山环水绕的地势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村子紧紧地护卫着。冬天大山挡住寒冷的西北风,谷地内是冬日暖阳;春夏季暖流自东南的水口注入,温暖湿润,五谷竞相生长。

早春时分,可算是高椅最美的季节:浓艳的油菜花铺满田间,巫水上常常笼着一层薄薄的雾,一湾碧水醉在深深浅浅的青山,偶尔能看到溪上的小舟,听一曲渔歌,看花田里农人三两,孩童嬉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画面跳进脑海。路边的妇人还会告诉你:我们高椅,也叫桃花村。

巫水是高椅的生命之河,带给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提供了水运交通的最大优势。在闭塞的大山里高椅人就是凭借着巫水的便捷,发展起竹木贸易的,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村里的老人说,旧时高椅在附近大小十几个村镇中经济实力最雄厚,规模最大,因此清中后期高椅村成为乡政府所在地。

高椅谷地三面山峦围合成U字形,有众多山冈相连,依次为三洲坳、上下鸠坡、接龙坳、分水坳、栈顶上、少鸠、背后山、大鸠、大界头、王山通和岩山头。三洲坳在巫水上游,岩山头在巫水下游。

因村落环境的优越,民间形象地称高椅为“龙盘虎踞,水聚风藏”之地。说高椅的山是“二龙戏珠”形:一条是从大鸠起至岩山头,这条青龙有利于家族丁口兴旺绵延;另一条是从梦云山方向而来。二龙的脉头在巫水相会,说来也巧,河水中有一块圆形岩石露出水面,即“龙珠”。

高椅的地形还有说是“九龙之地”,谷地被一周小山包围,共有九条山脉聚于村中的大塘,山即是“龙”,风水先生说这地场吉祥富贵,能出人才。

以五通庙为中心呈一朵梅花状分布

高椅村现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连续500年间修建的古民居建筑104栋。最早的建筑距今已有620多年。整个村落以村中的五通庙(系道教神庙,供奉道教旁神五通神)为中心,呈一朵梅花状分成五个自然群落,民居建筑均由高耸的马头封火砖墙所围,构成一个封闭的庭院,而又院院相通,户户相联。

由于高椅村呈“梅花形”布局,也确立了高椅村的主道路必然呈放射状向外延伸,以前5条主路是土路,清嘉庆年间村人集资,均铺上了石块,被村人称为“龙鳞”。为保护村路,高椅村旧时有严格规定:任何人不得破坏路面,不得挖路上的石头。如果非人力造成了路面的破坏,要及时修补,以免坏了风水。所以,高椅村路至今保存完好。但如果是外人进村,则如同走入迷魂阵。相传,清末、民国年间,多次有土匪、窃贼进村,在村里迷失了方向而成了瓮中之鳖,此后就鲜有土匪、窃贼进村了。

村巷通常沿一侧修小沟渠,活水在村内都是相互连通的,生活洗刷非常方便,此为明渠。另有一套排污水系为暗沟,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通过天井、厨房的下水道直接排到暗沟,流到村中心的大塘,再经过沉淀,流向巫水。

高椅古建筑当地称为窨子屋,这种建筑因是高墙密封,仅开小窗,对于防风、防火、防盗具有特殊功能。百年来,高椅尚没有一家失火殃及毗邻的先例。这种建筑格式,用小青石砌筑基础,高出地面60厘米,有较深的排水沟,在房屋密集区,还设有下水道,所以在保干燥、防潮湿性能也有独到之处,致使建筑经过500多年不朽。

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1)到清代光绪七年(1881),这段时期是高椅在土木建筑方面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在清代中后期,可算是高椅的鼎盛时期。无论民居的兴建规模和兴建水平,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据考,这一期间兴建了院落200处,较之以往美化更为讲究,石质材料已经用于建筑对象。特别是田野小区环境建设的规划得到重视。如大屋塘形,是6栋民居围城一个小圆圈,在圆圈中央开凿两只大鱼池,周围有木质栏杆,池上是葡萄架,葡萄成熟的季节,醉怡人。同时,它们又是附近的消防池,并对雨水排放能起到很好的吞吐作用。

老屋巷的一幢明代洪武十三年建筑的院落,还保存了着一处古代的探听器。因为人们居住在封闭式的院落里,加入外面有盗贼不容易发现。于是,在院落的一角,埋一口大陶缸,缸口略高出地面一寸,把头伸进缸中,凡墙外十数米的脚步声,或其他声响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红黑鱼塘、蒋太君墓、月光楼

在村中古建筑中,让村里人引以为豪的有那么几处:红黑鱼塘、蒋太君墓、月光楼、清白楼。就在我们进入一条通幽的小巷。左转右转之后,豁然开朗,之间左右两个对称分布的水塘,它们位于建筑群中间的位置,一条青石板路分隔开,左边喂养观赏鱼,称为红鱼塘,右边喂养食用鱼,称为黑鱼塘。周围以木栏联接6户人家,两池塘还与村内排水系统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统的一个蓄水池。此外,它跟村中央的“最后起沉淀去污作用的”大塘,又都蕴藏着“一片水世界,群龙栖息地”的风水理念。

一般村落里是不能有公墓的,而蒋太君墓是村里唯一的一座公墓。由此可见蒋太君在高椅人心目当中的威望所在。蒋氏为高椅杨姓的始祖母,宋末元初,当元军打入高椅,蒋太君为保护高椅老孺,将乡亲们藏在了山洞里,自己却只身应战,寡不敌众牺牲在此地。据风水先生说此地正宜下葬,于是将其就地埋葬。

月光楼原为一个四合院式的月光大院,并巧妙地将前面的池塘称为月光塘,左边的山为仙牛望月,后面的山称之为三星伴月,都是与月有关。建于清道光年间,于光绪二十年因失火而被毁,仅剩此旁楼月光楼。后来因为这家有人曾到国外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想,打破世俗的偏见,将月光楼修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如今,这幢中西结合的月光楼,呈现出一番独特的韵味。当年的绣楼上,似乎依稀还有羞涩的姑娘抛下的绣球,落在窗下通往洪江的青石古驿道。

清白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在嘉庆年间本房原主人杨盛文将其改为私塾学馆,培育自家三个儿子耀楚、焕楚、锟楚读书。不久三个儿子同时考得功名。大儿子中了进士,两个小儿子中了拔贡,当时湖广学政便题了一块匾为“名魁三楚”。三年后他的三个侄子超南、芥南、诏南又同时进学,湖广学政又赠“美尽东南”匾额一块。于是名声大振,闻名遐尔,村团上下都将学童送到清白堂来读书。杨盛文家五代人中就出21位功名,其中进士2人,拔贡3人,廪生6人,秀才10人。学馆共出功名154人,湖广学政又赠了“百年树人”的匾额。有颂诗为证:“清清白白一书堂,多士藏修为国光。朝夕功夫何处下,唐诗晋字汉文章。”因此清白堂又成了一个文学馆。

用124年的时光落地生根

高椅古村自古以来就鲜有商业气息,有的只是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巷间穿梭,古风清韵随处流淌。每家每户,都会在照壁、墙头绘上色彩斑斓的绘画,或梅兰松菊,或生禽猛兽,就连窗花都是形态各异,美轮美奂。更不用说那保存至今的丹青墨宝,石雕镌刻。

一路走向巫水,有老人用自制的竹棍下着我看不懂的棋,那神情,似不是一盘小棋,倒是运筹帷幄之中;远处,有渡船正划破水面缓缓归来。

遥想那个叫通碧公的人,辞官不做,寻寻觅觅,其后裔循着他的足迹,从南宋找到元朝,124 年的时光,才终于在此处落地生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蓝天马头

高椅的整个民居建筑特色都是以高达八九米的二层马头封火墙所封闭,其主要是防火、防盗、防风,也有冬暖夏凉之功效。其庭院特点又是门里有门,院中有院,院院相通,户户相联,既突出其神密,也便于来往。

傩 戏

高椅侗族傩戏产生年代,因无史料记载,无法作出准确判断,根据傩戏艺人杨宏远学艺经历记载,侗傩戏在高椅流传已近200多年了。

秋冬季节,若到高椅村,很容易看到戏班子头戴木雕脸壳,身着戏服,背插雉尾,连跳带唱的表演,这就是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又称为“杠菩萨”。起源于冲傩,还愿、消灾纳福的原始傩舞。傩即驱逐疫鬼之意。傩戏演出一般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开坛闭坛为酬神、送神,表示对祖先、神灵、先师的祈求和忠诚。

侗傩戏在表演上最大的特色是使用木质面具,面具的好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戏班子的声望。侗傩戏唱腔粗犷、热烈,一般是一人唱完四句唱词后,其他成员合唱最后一句,造成“一人唱,众人和”的宏伟气势。

喝泡茶

每年金秋时节,侗家妇女就开始忙于制作泡茶。这时,山寨的房前屋后,用木棍支撑起一个个三角叉,上面放一个篾织的圆簸箕,簸箕里摊着一层新鲜的马尾叶,晒着五颜六色的生泡茶。泡茶的食法有多种,一是油炸泡茶,吃起来爽脆可口。二是水泡油茶,将炸好的泡茶分成若干小块,放入碗内,配上盐、葱花、姜、胡椒等佐料,用滚开水冲泡即成。吃起来酥香可口。

拦门酒

侗家人历来有饮酒的习惯,不论大小事,皆以酒当先,称之为“无酒不成礼”。 有贵客到侗家,主人就在家门口搭起牌坊彩楼,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到门外排成两行迎接客人,每个姑娘手里都举着装满米酒的牛角依次向客人敬酒。如果客人不懂规矩,用手去碰牛角,就得将牛角里的酒全部喝下。三下两下,客人就会被醉倒在大门外,故称“拦门酒”。 正确的做法是,当姑娘们敬酒时,用不着客套,只需垂下或背着两手,仰脖伸嘴去接,这样一个姑娘敬一口也就算过关,不致被醉倒在门外。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细节上也有了些变化,有些地方就不用牛角而用杯、碗了。

上一篇:2013 CBI Foreign Consultants' Seminar 下一篇:Childr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