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及其实现机制

时间:2022-10-16 03:19:59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及其实现机制

【摘要】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学习生态系统。从生态视角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具有开放性、非平衡、非线性、涨落性等独特的自组织特征,是一种自组织学习生态系统。对其自组织生态实现机制的解释,则可以从技术生态、知识生态、人际生态三个方面展开,分别解释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物质基础、自组织结构特征、自组织动力来源等基本问题,可作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种有效分析框架。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i生态观;自组织;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86―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17

一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理解

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当前有关教育与学习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关学习共同体的观念已经是许多教育情境中的突出特征”,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也成为了一种“国际化的运动。”作为“learning”与“community”两个独立词汇组合创生的新概念,Learning community有“学习型社区”、“学习组织”、“学习社群”、“学习联合体”、“学习团体”、“学习共同体”等中文译法。在社会学意义上,“community”的基本形式最初建立在血缘、地缘和精神基础上,随着社会转型、城市化与现代化发展、虚拟社会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建立在地理基础上的“社区”内涵已经逐步瓦解,而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基础上的“共同体”意义则变得日渐清晰。从社会文化建构视角,普遍将“学习”理解为一种建立在科学、文化与历史基础上的社会化心理活动。从以上两方面来看,社会文化与心理框架下的“学习共同体”意义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条件下对Learning community的自然解释。可将其概括为:在支持和参与共同知识领域学习的情境中,经由意义协商和身份认同而形成与发展,以理解、分享和创新知识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结构。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上个世纪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今天,预言几乎已接近现实。将网络与学习共同体联系起来考查,既是研究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时代全新学习方式的现实需要,也是信息和知识社会条件下学习共同体研究的重要路径。Moiler(1998)认为学习共同体具有社会强化和信息交流两种基本功能,网络虚拟世界作为线下现实环境的一面镜子、一个影子,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在具备这两种基本功能的同时,其社会强化与信息交流的强度、效率、表现形式、发生机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情境下,有关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概念的提出与相应的研究便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路径。早在2000年,万明钢教授即提出建立网络条件下学习共同体的问题,并探讨了其相对传统条件下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近年来,网络学习共同体也成为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学习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学界围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探讨。

Moiler(1998)还提出了异步远程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三个构成侧面的观点,本文借鉴此观点,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亦做如下三方面的解释:

从学术性支持侧面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多元化网际助学者的集合体。所谓助学者(facilitators)意指一种多身份的存在,他不仅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还应该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参与者,所有人都应当成为共同体学术性对话的主体之一。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体因其虚拟空间、虚拟身份的存在使得这种学术性支持者与被支持者间的界限渐趋模糊,所有学习活动个体以一种网际助学者的面貌出现,在问题与任务导向的学习活动中教学相长,实现了不同于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学术化”学习活动。

在认知性支持侧面,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硬件、软件与潜件三方有效整合的系统。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认知活动体现了其物理、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支持,既有硬件层面的支持,也有软件层面的参与,更重要的是包括思想、方法与策略在内的“潜件”因素在作用,此三方面有效整合于网络基础、多媒体支持、学习平台、学习设计与学习管理等所有方面,统一在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多样化的资源集合体内,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在人际性支持侧面,网络学习共同体应是学习者之间全方位支持与协作的统一体。相对于传统学习,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社会互因其虚拟性、随意性与复杂性更值得研究与关注。学习者的持续参与动力来源于共同体运行规范、共同体成员互赖心理等方面,需要考虑网络协作对学习困难及各种社会冲突的克服。同时,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人际性支持的深度功能还应该扩展到共同实践、深度对话、互助行为、道德与观点情境的建立等各个方面。学习者在其中体验彼此的接纳和支持,获得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同时分享合作建构的知识、理解协商的意义、参与协商的活动,从而不断地丰富共同体的内容。

归结起来,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理解为由硬件、软件与潜件支持和参与的共同知识领域学习活动情境中,以理解、分享和创新知识为目的,多元的网际助学者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意义协商与身份认同而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新型学习组织系统。上述三方面的解释也基本涵盖了网络学习共同体本身的社会结构、组织基础与持续动力三个基本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还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对其内涵的理解已普遍超越了原来主要从社会组织、社会团体角度来进行界定的框架,网络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以人的要素(如学习者)为核心,还包括了物的要素(如网络工具与知识资源)、规则的要素(如共同体建立及学习活动的规范、制度)等诸多要素,且要素之间构成了多样性复杂相互作用,能相互滋养的学习生态系统。

二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视角

将网络学习共同体视作一个学习生态系统,需要从生态观开始展开研究。

1 生态观

生态(Eco)一词源自古希腊语Oikos,意为家或家园。自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随着人类世界技术变革和人口膨胀等对自然界秩序的影响日渐扩大,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作为从生物生态学到教育学领域的一种理论移植,生态观点为我们认识教育系统及其学习子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教育系统、学习系统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考察系统内的生态平衡问题也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

生物生态学里的生态指的是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等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与此相对应,教育学领域的生态就是教育主体(人)在教育系统内的生存状态,即人与自然、社会和规范等内外部教育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因而生态视角是一种关系视角。现代西方生态思想中,不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其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和谐共存关系。具体到网络学习共同体这一特殊的学习组织生态系统,其生态自然是指网际学习者与网络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与群体之间和谐共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

生态观的核心和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其整体性(系统性)观点,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有序的自组织系统,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实现其统一的综合效应。

网络学习共同体各要素间有何关系,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是从生态视角来考察网络学习共同体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文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各要素间复杂、动态的交互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自组织关系,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自组织生态系统,其自组织特性决定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和成长机制。

2 自组织

自组织的观点最初来源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共同兴起,分别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不同角度,从宏观、微观不同层次揭示了系统通过自组织形成结构、完成进化的机制,并统称为“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创始人哈肯(Herman Haken)认为,所谓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自组织理论通过对原有传统理性的、还原的、机械的科学范式的超越,提出时间是在非平衡世界中内部进化的度量,并给事物标上进化的时间箭头,从而揭示了性质迥异的各种系统在诞生过程中遵循的共同规律,在更深刻、更根本的意义上架设了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代表了未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从经验观察出发,自组织现象和自组织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鸟群的飞翔、白蚁建造巢穴、人体免疫系统、人脑的机能、互联网络活动、股市波动、市场经济行为、民主社会的管理等等,所有自组织活动都体现出复杂的微观活动与高效的宏观行为的统一,都表现出伟大的自发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组织也因而被视为世界发展和进化的重要规律。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将自组织理论中具有普适意义的概念、思想和方法自觉用做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中自组织现象的产生、演化等基本规律的解释,尤其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形成了蓬勃的研究势头。

3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特征

哈肯指出,组织的进化有两种:他组织(被组织)与自组织。他组织诸如包办婚姻、计划经济,相对的自组织如自由婚恋、市场经济。他组织是机械现象,自组织是生命现象。他组织以异化于人的力量,通过分工分层的科层制,把人按中介的方式组织起来;自组织要求复归人本力量,通过流程整合的扁平化,把人按直接的方式组织起来。按此理解,自组织既是一种生命系统的存在形式和演化过程,也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同时还是生命系统赖以持续和进化的基础,是研究和解释生命系统的重要分析工具,是任何生命系统的起点。因此,自组织系统是“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生态系统。”

自组织理论认为,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至少应具备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涨落性等共同特征。从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一般理解可以发现,它已经具备了上述基本特征。

(1)开放性。自组织理论通常将系统分为孤立的、封闭的或开放的系统。孤立的或完美稳定的系统既不交换能量也不交换物质;封闭的系统交换能量但不交换物质;开放系统既交换能量又交换物质。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在信息、能量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换,这是自组织系统成立的先决条件。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多元化网际助学者集合而成的系统,首先其所赖以建立的物质与环境基础――网络具有足够的开放性,这一点无须赘言;更重要的是其构成主体――多元化助学者之间平等对话、民主协商的关系,它推动了共同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共同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时刻都与社会现实、虚拟现实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充分交换数据与信息,实现创新知识的开放性过程。没有这种建立在环境与学习者开放性基础上的学习结构,网络学习共同体不可能得以建立,更不可能持续。譬如一个BBS学习讨论群,在特定的讨论主题或版块下往往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其群体规模、活跃程度和生命强度可能各有差异,但它们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不论性别、年龄、阶层,只要对主题或版块有兴趣和参与意愿,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注册、浏览、发帖,参与和成为共同体的一员,这种简单、自由的准入/准出机制赋予了学习共同体足够的开放性。

(2)非平衡。这是就自组织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状态和活动特征的多样性、异质性而言。一个系统,其各子系统间差异越大,它就越远离平衡态。尽管就自组织系统整体的长期发展趋势而言它是可持续的、趋向有序的、稳定化的,但其前提却是非平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其所有参与者在价值认知、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年龄与个性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多元化特色是共同体得以持续和丰富的源泉,为共同体中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动力。学习因多元而精彩,多元带来非平衡,正是这种非平衡性促使学习共同体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稳定到稳定,实现理解、分享和创新知识的特殊价值和功能。很多网络学习系统建立之初轰轰烈烈,不久以后就变得寂寂无名,甚至沦落为无人问津的“网络鬼城”,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它在发展中构建的是以教师(导学者)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同质化、一元化的学习结构体系,无异于以往线下陈旧的教学结构,网络世界开放、多元、共享的精神内涵没有得以张扬,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吸引力不可持续,它就只能很快沉寂乃至消亡,这样的学习系统本身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组织系统。

(3)非线性。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制衡关系,而非从上到下的线性制约关系。非线性同时是实现自组织系统独特结构和功能之整体突现的根本前提,整体突现性作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满足叠加原理的线性系统所无法产生的。在自组织系统内,各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相互独立、相互差异,他们之间非线性的相互竞争和协同关系构成了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非线性是自组织系统成立的内在依据,非线性导致自组织。就网络学习共同体而言,一方面其硬件、软件与潜件等共同体要素间具有明显的复杂、动态和非线性关系。更主要的是其学习者要素之间持续的全方位的支持、协作与竞争推动整个学习系统的发展,使得其设计、内容、实施等各个环节均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特征,进而在极具生成性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共同体目标。

(4)涨落性。涨落是指“有助于系统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的、随机的机遇和机会,这些涨落……使系统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有序态”。这是系统内部非稳定性的一种表现,是破坏系统原结构导致其失稳的因素,也是宏观有序结构产生的种子,因而是系统发挥自组织功能(结构)的直接诱因。目前还不能预测涨落出现的时机,只能对涨落出现的阶段及意义作描述,在社会领域系统中对涨落的判断一般也难于把握。即便如此,观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与成长过程,可看到始终伴随着各种来自系统内外的不可控变化因素(涨落)的影响,这种因素来源于共同体内部人际互本身的复杂性与偶然性,恰当利用这种涨落性有助于发挥自组织作用,推动共同体的发展。以一个专题学习博客(Blog)为例,在聚集了较为稳定的博客参与者之后,可以近似地看作其建立了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然而博客能否成长壮大,却受到该博客系统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社会影响力、博主的个体状态与更新速度、参与者的水平与讨论质量、学习主题(话题)内容的质量高低等等来自博客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组织和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推动共同体的成长,促进每个成员的学习。

以上分析表明,一个真正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具备主要的自组织特征,是一种自组织生态系统,是共同体内部的物质因素(网络基础)、人际因素(学习者)、知识因素(学习主题)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相互滋养的社会生态系统。反过来。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演化历史也不断证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都蕴含着无限的自组织机制。

三 网络学习共同体自组织生态的三种实现机制

复杂性科学研究认为,自组织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的一个主要演化模式,是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行转变其运行模式,主动积极适应环境需要的生命演化模式。从网络学习共同体来看,自组织的魅力也就在于具有广泛差异性的网络学习个体在合作与竞争中催生新的结构和功能,在广泛的知识交流、共享与协商中推动系统的进化,从而产生知识的创新。自组织不是无组织,要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组织生态,建立和维护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需要深入探究共同体内部自组织生态的实现机制,找到共同体中自发性和有组织性之间的平衡点。结合网络学习共同体内在的自组织生态特征的分析,并通过对其内涵理解的三个构成侧面加以深化与改造,本文提出网络学习共同体自组织生态的三种主要实现机制:技术、知识与人际生态。

1 基于超链接的信息流畅通的自组织技术生态

以万维网站点、网络论坛等网络平台和其他基础设施组成的技术环境是网络学习共同体赖以建立与成长的物质基础。共同体在个体和环境之间以及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这些流的渠道是否畅通,循环迅速到什么程度,都直接影响共同体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的顺畅流动维持了生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构成生物生态系统的生命线。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里面,这种流的运动主要是建立在开放环境下特定信息编码构架的复杂化重组或建构之上,并表现为网络系统内以超链接形式连接起来的信息的充分涌流,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平衡态,从而实现信息本身的自组织,形成一种现实存在的技术生态。因此,不论学习共同体所依托的硬件系统如何或者采用什么软件系统,能否提供顺畅的基于超链接的技术支持,是维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性及其自组织生态的基本前提,技术生态也由此成为共同体自组织生态的重要机制之一。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技术生态的选择与培育往往是首要的任务,从最初的专题学习网站到各类教育机构建立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到现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加上BBS、博客、微博、QQ等各类商业化网络平台,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技术选择空间,选择网络技术平台的过程就是建立某种独特的技术生态的过程,而这种技术生态的发展本身又是处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复杂的自组织过程。

2 基于隐性知识的动态开放的自组织知识生态

由思想、观点、信息和灵感等组成的知识和知识网络,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构成了知识生态。知识生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功能与价值的集中体现,被称为知识维护、知识创新与组织学习的最佳模型。波兰尼将知识按照呈现的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对显性知识的组织一般称为知识他组织,对隐性知识的组织就是知识自组织。知识他组织侧重对知识的加工,注重现存的知识,是由外在控制的、由上而下的过程,需要外界指令的控制,由此形成他组织知识;而知识自组织则侧重知识的创造,它面向知识的未来,是在内生的动力下自主地、从下到上的过程,仰赖于个人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形成自组织知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其知识生态在知识他组织的基础上,更关注隐性知识的自组织知识生态。相对于传统的强调静态、精确与控制的他组织知识生态,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自组织知识生态讲究动态、模糊与变化,并通过知识多样性而变得健壮,借助集体智慧实现知识的获取、分享和创造,从而创造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维基(Wiki)系统的建立。作为一种面向社群的多人协作写作、维护和知识创新工具,通过无数志愿者对百科词条的编写、修改、扩展和探讨,Wiki开创了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中构建了一个真正的自组织知识生态。

3 基于心理契约的和谐共生的自组织人际生态

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的ERG理论主张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形态,即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要(growth)。人作为生命系统中最活跃、最高级的因素,由人的关系需要所促生的人类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便构成了人际生态。一般说来,传统的人际生态往往建立在一定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或物缘关系基础之上,其组织关系一般是他组织或“被组织”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特定学习与知识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虚拟群体,其人际生态更多的是建立在所谓“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即“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值”。心理契约发源于人类个体的关系需要,并在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竞争与协作、规范与自由、交叉与关联等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中实现持续的自组织机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同体中的组织学习行为主要不是因为学习中的个人作用的简单叠加,而应归因于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组织系统层面上的行为变化。显然,学习者之间这种基于心理契约的和谐共生的人际生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根本的自组织动力所在。著名的大众科普机构――科学松鼠会,就是汇聚了海内外优秀的华语科学传播者组成的共同体,它以其网站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主要由所有参与者组成的庞大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根据其成立的宗旨,“剥开科学的坚果,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成为该共同体心理契约的独特表述,所有成员在其“让科学流行起来”的愿景感召下,建立了基于特定心理契约的良好人际生态,共同推动其发展成为当前国内最具知名度的科学类网络学习共同体。

因此,上述技术生态、知识生态与人际生态的理解,不论在字面意义上还是深层内涵上都良好对应了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网络”、“学习”与“共同体”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并分别解释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物质基础、自组织结构特征、自组织动力来源等基本问题,可以作为生态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

上一篇:浅谈技工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下一篇:全新思考初中数学教学新观念、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