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穿刺顺序及旋转针座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16 02:39:25

动静脉内瘘穿刺顺序及旋转针座法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

中国9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做为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一般采用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方式,使静脉血管充盈、扩张,便于穿刺,以达到透析要求的血流量。一般为200~400 ml/min,而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时需要穿刺2针,每周透析2~3次,粗大的针头穿刺时易产生疼痛,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为此,作者对2011年5月~7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规律透析的患者64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两种穿刺固定法的临床减痛效果观察与分析。实践证明,改变穿刺顺序及翻转针柄固定法对减轻患者透析穿刺所致的局部疼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采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诊断为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2岁,排除肢体感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和智力障碍的患者。

1.2 材料 16G×1 1/4"HTC30W 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旋转翼型(尼普洛有限公司)。

1.3 方法 对64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以尽量减少误差。穿刺部位、操作方法和操作人员固定,均采用16G动静脉穿刺针。奇数日均采用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成功后直接固定进行血液透析(以下简称“传统法”),观察数据作为参照组,共358例;偶数日则采用先穿刺动脉再穿刺静脉,动脉穿刺点距离内瘘口5~6 cm以上,以35°~45°进针,针尖向吻合口方向,穿刺成功后直接固定好,距离动脉穿刺点8~10 cm以上再穿刺静脉,以35°~45°进针,穿刺成功后旋转针座180°,将针尖斜面朝血管下壁,固定好穿刺针后进行透析(以下简称“改良法”),观察数据列为实验组,共346例次。

1.4 观察指标 采用国内最常用的疼痛评估工具视觉类比量表(VAS卡)观察分析患者局部疼痛情况。VAS法将疼痛用一线段表示,该线段分为10段,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极度疼痛。在线上标出能代表疼痛的点,测量0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VAS无痛ⅠⅠⅠⅠⅠⅠⅠⅠⅠⅠⅠ剧烈的痛)[1]。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护理人员面对有刻度的一面,在血液透析结束时,请患者在VAS卡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记录疼痛程度[2]。VAS法是一种简单有效,能比较精准的反映轻微疼痛程度的测量,具有良好的比率衡量性质,能够比较直观的、灵敏的反映出疼痛的变化及其缓解的程度[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改良法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P

3 讨论

疼痛是由不同性质的伤害刺激引起的,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疼痛明显的甚至出现恐惧心理,要求减少透析次数,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由于传统法是先穿刺静脉血管,而且穿刺时绝大部分静脉穿刺针置于肘窝位置。在穿刺动脉血管时,靠近腕部即身体末梢表层,疼痛敏感值高,患者的肘关节不可避免地出现顺势而动。容易导致静脉针渗漏,需重新穿刺,给患者带来新的痛苦。改良法穿刺时,先穿刺动脉血管,无静脉针的干扰,皮肤容易绷紧,进针快速可减轻疼痛。穿刺静脉血管后,旋转针座180°后,将针尖斜面朝血管下壁,血液回输时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末梢的刺激,血管下壁及深部组织神经敏感度差,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从而减轻局部疼痛[3]。表1显示,采用改良法穿刺可缓解和减轻患者的局部疼痛,其主要原理是:痛觉感受器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在关节韧带、肌腱、肌膜及动静脉血管下壁。游离神经较稀疏,对刺激的敏感度较低[4]。同时,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伴静脉走行,其主要分布于静脉浅表面的表层皮下,且越靠近身体末梢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比值越大,疼痛敏感值越高[5]。改良法的劳动强度和传统法几乎相同,并且丝毫不增加经济成本,还能取得相当不错的缓解疼痛效果。且操作方面,护士易于掌握,患者容易接受,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孙燕,蒋健.疼痛评价体系概述.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5):12.

[2] 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2,6(16):30.

[3] 常红,程亮,王宏梅.翻转针柄法及湿热敷硫酸镁对缓解静脉滴注刺五加所致静脉疼痛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2):48.

[4]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251432.

[5] 郑思竞.人体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320329,432438.

上一篇:门诊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下一篇:撕脱性手外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