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地理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

时间:2022-10-16 02:29:49

孔子教育思想对地理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充满智慧,虽时隔2500多年,但对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当前课堂学法指导的实施仍有很高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他的君子不器、终身学习、实事求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快乐学习、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只要用心学习,认真研究,灵活运用,完全可以为我们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提供源头活水,输入新鲜血液,构建科学的学习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地理课堂 学法指导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7

2500多年前,孔子开门授徒。他的学法指导思想,如君子不器、终身学习、实事求是、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快乐学习、因材施教等,尽显古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与风采。

2500多年后,一缕课堂学法指导研究的春风吹进了贵州黔西南地理教学课堂。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定位于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探索并积累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基于常态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课堂研究,让两种教法学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在学法指导教学模式下,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有效、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产生显著变化与提高,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实际,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研究;二是基于学法指导学生发展行动的研究,通过开展系列对话性的活动,包括对话、问卷调查、心理咨询等多种措施,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作一基础了解,通过实验阶段教师采取的针对性学法指导措施,研究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此过程中及时采取的对应性策略,启发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课堂有效学习形式多样。

前后联系,不难发现,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学法指导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虽时隔2500多年,孔子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对地理课堂学法指导的实施仍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他的教育智慧仍是一部指导我们实施课堂学法指导的活教材,为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实施提供源头活水。我们应该用心学习它、认真研究它、灵活运用它,让它为我们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提供源头活水,输入新鲜血液,提高教学效率。

一、“君子不器”思想及启示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君子不器”思想对我们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意义在于:应全面提升学生的“君子”意识、成才意识乃至全才意识和对崇高境界的追求。地理教师在第一堂地理课时,充分利用“君子不器”(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评价一个人博学多才的标准之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及其他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要博学。这是笔者坚持新生第一课的必讲内容,效果较好。在德育渗透中,要注重突出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中体现其德育主体地位的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教材内容的特殊性,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国情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国情教育优势。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等都是决定当今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地理学科课堂教学就是要在这些方面让学生有生动形象的认识。教师课堂学法指导实施得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给学生学习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终身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提出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仁德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就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积累内心经验和体验,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终身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地理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地理学习不能理解为地理老师教了三年知国情、惜资源、护环境等地理方面的知识及理念,学生就是圣人一个。“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校学习之后,学生还必须进入社会磨炼,融入不同的环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思想与行动、与大自然的融合,从而成为一个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贡献的人。诸多地方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人为现象,笔者认为恰好凸显了地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地理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在指导学生利用好闲暇零碎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方面,笔者有身边的例子:2010年,万某同学,从兴义七中考上兴义八中高一时,差7分,因八中降分录取“三农”子女进入八中。到八中学习后,他基本上一个月出一次校门,充分利用闲暇零碎时间学习,别人在玩,他在学。到高三,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2013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这个实例,笔者经常用作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教育素材。

三、“实事求是”思想及启示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实事求是”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地理学科在初中、高中几乎都成为学生最害怕的学科,因中考不考,高考中文科学生较少,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地位的重要性,抛弃“主科”、“副科”成见,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尽可能地学好地理。二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学习态度科学严谨,注重对知识的思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强化个案的研究与积累。三是指导学生提高学识修养,德学并举。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人须兼备才、学、识三长,才是一个完善的人。笔者认为“才”即个人的才能,与知识素养密切相关;“学”即知识素养,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密切相关;“识”即有见识,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四是指导学生不要有畏惧心理。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占一半多的学生害怕学习地理。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害怕呢?是我们自己,我们故意夸大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还没有学习,就产生畏惧心理。我们教师认为我们已经讲得很细致、很明白了,学生应该都懂了,对学生期望过高,其实他们对很多问题一知半解,因为教师期望高,学生不懂又不好意思多问。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学法指导上加强对学生虚心学习、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的教育引导。地理教育教学中更应强调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四、“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孔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若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我们很多教师都不顾学生感受,按自己的意志完成教学任务,不换位思考,不体会学不懂的感受,还拼命地增加内容,怕这点那点的诸多知识遗漏了,怕自己没讲。课堂中,几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高一年级更是突出,内容多,难度大,时间少,课堂活动形同虚设,更谈不上让学生思考,教师的启发诱导也基本上难以正常进行。我们不能做到让学生先认真思考,思考后想不通,再进行启发,让他们思考,再开导,让他们领会,原因是我们的功利思想、社会对我们的压力、高考给我们的压力,增加了我们的教学任务,本来新课标书本上知识已经简化,有些已经作活动处理,难度已经下降,但我们在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弃,这是一种教育上的不自信,也是教育教学上智慧不够的表现,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拴脚链,束缚自己。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又哪里来的学思结合?哪里来的举一反三?因此,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教师有很大的责任,只有课堂高效了,学生才有时间思考,教师才有时间诱导,学生才能实现举一反三。做到课堂高效,很大程度上要指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取”和“舍”。舍掉那些不容易启发学生思考的部分,取那些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自觉地完成那些看起来自己完不成的内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因材施教”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这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直接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

“因材施教”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教”有教师管教之意,有教师说教之意,有教师身教之意,有教师将价值观、思想传教之意,有教师向同行、学生请教学习之意。我们何时管教,何时身教,何时传教,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可能一致、相同,肯定存在差异。我们必须学习先人,充分了解学生。正如孔子所行,一要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学习存在的最大困难,心理存在的问题,是否有上网、抽烟等不良习惯,是否有异性趋向等。教师要放下架子,用爱走进学生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关爱他们,他们就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教师了解学生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就会有办法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如笔者遇到一位学生,高一升高二时很优秀,是社团负责人、校乐队鼓手,高二成绩下降,笔者谈话教育,效果不佳,再与他进行深度交流时,他终于讲了真心话:他想组建一个乐队,过自己的生活,认为读书作用不大。笔者从起点、影响、效果等方面引导,以《中国好声音》的例子引导,最后终于有一定效果,期中考试他成绩进步了,数学还考了班上第一名。只要我们用心,是可以做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这一目标的。二要观察,特别是课余时间、周末,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观察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时,是否用手机上网、是否看电子书、是否看漫画、是否看言情小说、是否迷恋游戏、是否好打扮自己、同学之间相处状况等。观察要有针对性,对于那些不需要老师、家长管的零管理学生,就不要浪费时间,要把重点放在后进生身上。观察到情况后,对他们进行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的根本就在于导,指导、引导、开导、训导、教导,导的目的是唤醒,一个自我迷失的学生,一旦被唤醒,一旦被启迪智慧,可能会变成驰骋疆场的骏马。我们如何及时唤醒他们迷失的灵魂,让他们短时间内恢复学习状态,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学法指导课题。就是因为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智慧应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特色,成就了许多名师、优秀班主任。如果您努力了,如果您的做法与众不同,也许下一个名师就是您。

六、“温故知新”思想及启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习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

“温故知新”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孔子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极强的实用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选择题,二是大题。选择题几乎都是以一图带两至三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大题都和图有联系。因此,学习地理,图是关键;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牢记,教师指导是关键。笔者要求学生,每天看图十五分钟,任意选择对象、范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即使熟悉的也要重复看,长期坚持,就有效果。这个办法就是来源于孔子的“温故知新”。不长期积累,难有新的突破,要培养优秀学生更是如此。

课堂刚开始时,有针对性地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某一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问,也是“温故知新”的灵活应用。教师、学生都是通过“温故知新”积累知识,成长起来的。连三本都考不上的学生多数在“温故”环节就没有做好,更无法做好“知新”环节,导致知识积累少,进步不大。

七、“快乐学习”思想及启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快乐学习”思想对课堂学法指导的启示: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学生乐学、好学了,教师就轻松。地理课堂有丰富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乐学、好学。如:利用短视频辅助学习教材知识,在必修Ⅲ“数字地球”教学中,笔者利用视频《军事连连看――数字地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又如:学习沙尘暴危害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体会,笔者播放《美国黑风暴》视频,学生观看后很震撼,提高了学习兴趣。

利用精美的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地理课堂激发学生乐学的常用手段,如旅游地理中学习从不同角度欣赏景观,选择象鼻山、猫山、阿诗玛、仙人指路等特殊精美图片,学生既能领会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设置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也是笔者课堂活动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工业布局时,让学生思考作为兴义市市长,如何对兴义市工业进行布局考虑;学习“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与温州对比”后,让学生从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的角度,思考如何解决温州工业发展的问题。学生在锻炼中提高知识水平,在知识水平增长的同时,提高能力,同时更好学、乐学。乐学了,兴趣自然浓,有兴趣了,当然更容易学好。

作为地理教师,如何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堂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不朽话题。学法指导中需要加强学生乐学、好学的教育引导。除了上述例子外,自身的旅游经历等都可作为秘密武器。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好学、乐学,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在今天,物质追求与享受慢慢侵蚀人们纯净的心灵,我们需要强调加强内心的修养,此时特别需要用传统文化重新净化人们的内心,洗刷人们的灵魂。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实我们的头脑,将课堂教学学生学法指导根植于课堂教学实践,务实地从日常细节改进做起,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地理学习高效性,揭示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挖掘一个个普通的地理教学成功案例,把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从缺乏兴趣,觉得地理难学,学地理无用、浪费时间等学习瓶颈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掌握“简单、精练、高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发自内心地喜欢地理,爱上地理,让地理课堂成为教师易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

上一篇:用活物理教材理清教学逻辑促进思维发展 下一篇:在习题教学中如何丰富、完善学生的物理模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