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导向下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6 02:05:29

CT导向下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21.25

摘 要 目的:研究经皮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穿刺胶原酶溶解术。结果:4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胶原酶溶盘术均成功,随访2个月~1年,优良率88.5%,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未发生胶原酶过敏反应。结论: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关键词 腰椎间盘 突出症 胶原酶 溶解术 随访研究 临床疗效

2009年3月-2013年5月采用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6例,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6例,男370例,女116例;年龄24~83岁,平均53岁;病程15天~30年。主要临床症状:腰部疼痛34例,下肢疼痛(单侧或双侧)68例,下肢麻木(单侧或双侧)28例,下肢疼痛伴麻木(单侧或双侧)15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单侧或双侧)176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165例。体征:脊柱侧弯、活动不同程度受限,相应椎间隙旁压痛,部分患者相应侧梨状肌出口处压痛,相应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20°~50°),肢体麻木者小腿外侧皮肤浅感觉减退。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CT检查,部分患者同时行腰段MRI检查,大部分患者行骨盆片、骨盆CT或MRI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椎间盘突出253例,L5~S1椎间盘突出186例,L4~5、L5~S1椎间盘突出44例,L3~4、L4~5椎间盘突出3例,突出物并钙化33例,突出合并相对椎管狭窄8例,术前均行血常规、PT、APTT,小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严重器质性病变。

操作方法:①突出型:患者俯卧于CT检查床上,腹部垫枕,行薄层CT扫描确定穿刺部位、方向及深度后,消毒、铺手术巾,采用2%利多卡因5ml作局部麻醉,用22G穿刺针经椎间孔或侧隐窝穿刺至突出椎间盘,再行CT扫描确定穿刺针位置准确后,用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及0.9%生理盐水2ml混合液注入硬膜外腔内,观察15~20分钟,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后,再将3ml稀释的1200u胶原酶溶液缓慢注入椎间盘突出物中或(和)周围,然后拔针,伤口贴创可贴,回病房后行侧、俯卧位6~8小时,后可平卧位,24小时内避免下床。②膨出型:穿刺针尖准确引入病变椎间盘中心或靠近膨出的纤维环内,缓慢注入稀释的胶原酶溶液0.5~1.5ml,部分病例采用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溶液治疗,其余与突出型治疗方法大体相同。

术后处理:⑴一般处理:患者采用侧、俯卧位6~8小时后,再平卧24小时,腰部佩戴腰围1个月,1个月内应卧床休息,2~3个月可下床适当活动,避免负重及过度弯腰,6个月后可参加正常劳动及工作。⑵药物治疗:术后常规行甘露醇脱水及活血化瘀治疗3~5天,疼痛明显者给予双氯芬酸钠栓塞肛,或强痛定肌注,少数患者采用骶管内或硬膜外腔注射盐水利多卡因混合液镇痛。⑶功能锻炼:大多数患者在15~30天左右,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时,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即:①仰卧挺腹运动;②“仰卧屈膝运动”和“俯卧伸展运动”;③“直腿抬高运动”;④步行锻炼,简单的倒走动作,亦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及灵活性,矫正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突,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采用。

疗效判定标准: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①优: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工作活动;②良:偶有症状,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③可:症状体征有好转,但仍明显影响工作及生活;④差:无改善。

结 果

本组4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即疼痛症状有缓解,患侧抬腿较前增高354例(72.8%),症状无明显缓解58例(12%),疼痛症状有加重74例(15.2%)。术后随访2个月~1年,优308例,良122例,可50例,差6例。优良率88.5%。

疗效较差6例,有4例伴有椎管狭窄,其中有2例已行外科手术治疗,有2例再次行胶原酶溶盘术后疗效恢复良,有2例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

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未发生胶原酶过敏反应。

讨 论

胶原酶能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失活,减少或抑制组织分泌致炎物质,减少致炎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适应证的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格掌握胶原酶溶盘术的适应证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在本组病例中,疗效不明显者多为多部位多节段突出、中央型且突出物偏大、突出物并钙化及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的病例疗效差。

操作技术的安全性:胶原酶若误注入蛛网膜下腔可发生截瘫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准确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内和表面,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基础,故此技术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位,使胶原酶到达突出物中充分接触而发挥最佳效果,且绝对禁止注入硬膜囊内。操作时应注意:①穿刺前及穿刺中应行CT扫描定位,及时校正进针方向[1];②穿刺针穿刺时,针尖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内有明显落空感,用注射器推注少量空气无阻力,回吸有负压,无脑脊液流出;③针尖到位后应行CT复查确定,并行试验,即自穿刺针内注入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与0.9%生理盐水2ml混合液,观察15~20分钟,无脊髓麻醉表现,患侧疼痛减轻,进一步证明位置的准确性,杜绝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另外,胶原酶作用起效慢,及地塞米松能迅速消除神经根水肿而减轻症状,二者结合既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又有好的远期效果[3]。④当突出物偏大或中央型突出明显者,采用突出物内外联合或盘内外联合,更能确保溶解的彻底性,保证较好的远期效果[4]。

疗效评价:通过本组486例随访观察,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恢复情况,根据改良的Macnab标准,优良率达88.5%,与周义成等采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的疗效比较,远期效果接近,且有24例行CT复查,显示突出物有不同程度缩小,说明胶原酶可部分溶解椎间盘组织。

参考文献

1 许国增,崔伟锋.CT导引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15(4):268-270.

2 周义成,周韵清,王承缘.经皮切割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7(3):587-589.

3 杜亚辉,庞志宏,张英,等.经皮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2,17(1):79.

4 杨运红,郑鹏,陈凤云,等.CT引导下胶原酶注射颈椎间盘溶解术的临床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6,21(2):171-172.

上一篇:大肠黑变病60例临床及内镜资料分析 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