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因“学生”而生成

时间:2022-10-16 01:21:56

精彩因“学生”而生成

【摘要】 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要进行挖掘和利用,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

【关键词】 精彩;学生;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92-01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同时课堂教学的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教学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寻找平衡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核心元素,这需要教师从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的多方面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构成课堂动态生成美,让课堂生动而有效。然而大多时候我们让课堂教学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使自己成为演员照着剧本一步一步地演下去,忽略了学生的因素,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原本可以产生精彩的教学生长点擦肩而过。

2 问题的析因

课堂教学预设太多,生成不够的原因很多,比如教案管理过于呆板,教学设计过于详尽,教学目标以偏概全,课堂提问无效肤浅,课堂教学秩序教案,学生资源不善利用等等。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成者,然而在具体教学时,我们或者由于观念问题或者由于惯性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还很严重,甚至有的课堂成为教师个人的表演舞台,而学生成为课堂的配角。

3 解决的策略

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要进行挖掘和利用,对学生课堂上的问题和表现要多加留心,有效引导,让精彩的课题因学生而生成。

3.1 当学生对话精彩时,抓“精彩”促生成。学生对话是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当学生产生对话的兴趣和情感时,教师不宜急于进入下一教学环节,因抓着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和情感畅所欲言。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我设计了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进行情境导入,本想揭题进入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阶段,转念一想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拥抱过自己的妈妈吗?是在什么情况下拥抱的?”顿时,学生叽叽喳喳,跃跃欲试。有个学生举手说“我在三年级时参加了社会实践,在外面住了一晚,第二天回家我一下子就抱住了妈妈,我太想她了。”另一个小孩站起来说“有一次妈妈给我穿衣服,我抱住了她”第三个孩子不好意思地说“去年妈妈去北京一个星期,要回来的那天我在上课时都想着妈妈,放学时妈妈来接我,我一下子就抱住了妈妈的腿。”很快地有八、九个学生讲了拥抱妈妈的情形,那课堂真是一个“活”字!最后师生深情地背诵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是情潮澎湃,酣畅淋漓呀!

3.2 当学生认识肤浅时,抓“肤浅”促生成。学生毕竟因为年龄经历的原因,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那么深入到位,此时教师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看法或所谓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铺路搭桥,引导学生体情悟理。如教《燕子》一文时,当中有个“痕”字需要学生体会推敲。我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说把痕字改成根字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不行”,至于为什么则面面相觑,我变换语气语调问了好几遍也没有学生能说出个所以然。我想干脆自己说出答案得了,又怕掐断学生思维的翅膀,熄灭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机一动,我问“我们在三年级时就学过这个痕字了,还记得当时组的什么词吗?”有记性好的学生立刻回答“老师,是痕迹。”“对呀,那痕迹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说“痕迹就是模模糊糊看不清的影子。”我顺水推舟说:“是呀!痕在这里就有模糊看不清的意思,那你们想一想,为什么电线看不清呢?”领悟力强的学生马上领会过来:“老师,那是因为电线杆太高,电线离人远,看不清了。痕字表达了这个意思,所以不能换。”学生们一个个恍然大悟,求知的欲望和成功的喜悦使一张张小脸蛋熠熠生辉。

3.3 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抓“争论”促生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课堂上学生会时常出现一些极富创意的想法,甚至是教师根本就没有预料到的,此时教师不要回避或轻描淡写模糊处理,应不失时机发散儿童思维,引导儿童创造性地学习。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学生提出:“老师,诸葛亮会不会是故意睡觉考验刘备的诚心呀?”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故意,有的说是无意。教师引导:“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分析应当有理有据。”学生一听,有的面露难色,有的急不可待地高举双臂,然后两方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争论,学生对诸葛亮和刘备的性格特点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争论结果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打开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增加了,通过争论,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发,有所得。

3.4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抓“错误”促生成。也是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我”抱母亲哄她入睡的感人画面,我极力煽情:“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一个年近四十的男人抱着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哄她睡觉,那个场面是多么温馨呀!”话音未落,季金沂在底下插嘴说:“不是温馨,是恶心。”立刻班上哄堂大笑。我忍住不快问:“为什么恶心呢?”季金沂不好意思地说:“这么大的男人抱个老奶奶,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哄,好像怪怪的。”班上有不少同学在附和。我的脑子在飞速地转动着: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呢?我决定进行情感迁移:“文中的我抱母亲是情到深处所至,他的母亲年复一年不辞劳苦,为了儿女无怨无悔,这样的母亲不值得抱一抱吗?你们的妈妈不也是这样吗?”不说还好,说了班上顿时炸开了锅:“老师,我妈妈不辛苦,她养的肥肥的”,“老师我妈妈不挑担子,她做玩具设计,很舒服的”……真是被他们搞得啼笑皆非。我动了动脑说“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和课文中的妈妈生活的环境一样吗?”讨论开始,最后得出结论:不一样,生活的地区不一样,时代不一样,他们的妈妈是新时代的女性。我说:“你们的妈妈因为时代的不同,与文中的母亲比起来是幸福多了,可我们的时代充满了竞争,你们的妈妈也有自己的压力呀!但是无论是什么时候,母爱是永恒的。我们都需要把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让她们也有幸福的感觉,你们说对吗?”学生们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那节课是怎样结束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帮着学生塑造了情感世界,认识了社会发展,我很开心且有点得意。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他们有主观能动性,课堂应该是他们的,而非我们教师的,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 因他们而及时调控课堂,让他们学的更主动活泼,让精彩因学生而生!

上一篇:中小学作文教学实验专题初探 下一篇: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