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个年代的台湾科幻小说

时间:2022-10-16 12:21:57

【摘要】世界科幻发展史非常有趣,也非常多样。西方的科幻文学比台湾发展早很多,台湾的科幻小说作者很多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最早是在欧洲,19世纪的时候欧洲的科学处于领先地位,在那里有一...

我们那个年代的台湾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的定义一直都是混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妨从英文来理解,科幻小说的英文叫Science Fiction,意思是有关于科学的虚构故事,换句话说,它必须具备两个因素才能成立,第一个是虚构的故事,否则就变成科学报道了;第二它里面一定要有科学因素,如果把科学因素抽离掉,那就不能成为科幻小说。还有一个地方要强调的,就是科幻小说和科学小说不一样,因为里面的科学因素,如果是科学小说,那这个因素是现在就已经知道或者已经出现的东西,可是科幻小说的科学因素应该是合乎科学的原理,现在还没有实现但是未来有可能实现。这是我对科幻小说的理解。

当然以现在美国一般性的看法,定义是非常宽的,他们往往把奇幻(Fantasy)和科幻混为一谈。对于我来说奇幻小说就是其中有一些因素是违反基本科学定律的,比如说世界上有没有魔法,如果你在文中承认,那写出来就是奇幻。不论是科幻还是奇幻,都只是一种文体,与文学层次的高低没有关系。

在台湾,科幻小说经常被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我相信研究科幻文学的都承认一点,就是科幻小说开始盛行的时候,科幻因素大多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而且他们很强调这个,就是所谓的硬科幻。例如19世纪初期雪莱写的《科学怪人》。可是自从20世纪以来,社会科学越来越发达,在20世纪初年就有了奥威尔《1984》这样的作品出现。这类作品是以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为基础作为科幻元素的科幻小说。

硬科幻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美国来说,大概是从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开始,直到60年代人类登上月球为止,这三四十年里是发展的高峰期。那时候科学迅速发展,当科技一旦有新的东西出来以后,一定会有人尽可能地去预测将来会发展成的样子,所以才会有很多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这个时候科幻小说能用的概念和元素丰富多彩。可是到了最近的几十年,科技的发展已经不像过去了,或者说科技发展的方向偏向细化和深奥,若非行内人难以理解。举例来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像我们学文科的人,努力研究还是会理解,会运用到作品当中,但是假如是量子论,若非是量子物理出身的人是比较难理解的。但这也不代表硬科幻的发展走入死胡同,因为科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而难以预测的,一些领域是从前那个年代没有遇到过的,也是根本想象不到的。科学新领域发展出来以后,未来会有以此为题材的科幻小说逐渐跟上,前提是写科幻的人必须先去了解那是怎么一回事。

至于所谓的软性科幻,其实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已经出现了。软科幻,就是对于某一些科学因素,小说里根本不需要加以解释,假设它存在了,情节在当中自由展开。这就是所谓的“黑盒子”问题,越软的科幻黑盒子就越大,越硬的科幻黑盒子就越小,例如日本的一些科幻小说,里面的典型元素钢弹、战队,那些东西不像是科学幻想,而是幻想科学,即现有一个假设成立,其他的无论情节还是角色都依次而行。每一个人,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甚至是每一个社会,对于科幻的胃口都不一样。以台湾来讲,越靠近这个时段,软科幻比硬科幻越吃香,如今的台湾很少有人写硬科幻,实际上全世界都这样。

世界科幻发展史非常有趣,也非常多样。西方的科幻文学比台湾发展早很多,台湾的科幻小说作者很多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最早是在欧洲,19世纪的时候欧洲的科学处于领先地位,在那里有一种贵族的传统,他们有个类似高级知识分子的体系,欧洲的科幻就是在这种高级知识分子体系中流传,走的是精英阶级路线。20世纪以后,美国的国力经济大规模发展,他们的文化是显著的流行(popular)文化,属于社会大众的文化。20世纪前半叶,科幻在美国发展以后走的就是大众化的路子,例如写科幻小说只要够惊悚就可以了,情节可能很粗糙,把科幻想象无节制延伸;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注重品质,他们的原则是让更多人以低价买进,反正规格很小放在口袋里随时可以翻看,看完了就丢弃。这是一种鼓励普遍消费的文化,科幻小说的特点当然受到影响。

日本的科幻小说又不一样,早前日本科幻并不是很发达,二战中失利让他们创造出很多日本特有的科幻元素,例如一定要有怪兽肆虐,再有钢弹、战队去防御,这其实就是一种外来强大武力蹂躏日本后的全面心理投射,他们要制造机器人,制造很伟大的武器一同把外来的东西击败。日后日本真的成为制造机器人技术最强大的国家,这或许也是科幻带来的一点好处。

科幻小说在台湾,Science Fiction最早是由张系国翻译过来的。张系国在科幻领域,至少是台湾和海外华人的科幻领域里面,具有“教父”的地位。他最早把欧美的英文科幻翻译成中文,而且他是第一个自己大量写科幻、出科幻小说集的人。《超人列传》和《游子魂》系列都是他的经典代表作。张系国的学术背景很值得一提,他是台湾大学电机系硕士,在美国读完电脑博士后留美教书,他的科幻作品走相对高层次路线。张系国曾提到他的科幻有两个原则,第一他不是靠这个为生,对于票房卖座不在乎,所以不哗众取宠;第二他的科幻要有中国风味,这是他努力的一个方向。台湾早年的科幻作家,包括我在内,很多都是看张系国的小说才喜欢上科幻的。

台湾的科幻早年走的就是“类张系国”的路线,是属于知识分子领域,层次比较高的,而像美国那样走大众路线从一开始就不是主流。这个可能跟华人社会的特征有关,中国式的教育让年轻人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特点,这其实是比较不利于科幻的发展的,也不利于理论科学的发展。另一个原因,在中文的小说领域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文类叫武侠小说。在我看来,在中文的小说市场里,科幻之所以不能够像欧美和日本那样推广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市场被武侠小说占据了。所以说台湾科幻小说始终不算是主流文学,也始终不是在畅销书的市场上大卖的文类,它一直停留在一种精英知识分子的小众阶段。

如今,称自己为科幻作家的人没有了,所以在台湾逐渐不会再有“我是奇幻小说作家”还是“科幻小说作家”这样的争论。我相信,美国科幻作家之所以渐渐“消失”,是因为它走了大众化和商品化这种路线,主流文学必然会看不起。美国式的科幻小说写法在台湾也出现过,却没有形成所谓的大众化和商品化。在台湾,主流文学除了不欣赏科幻文学,也瞧不上武侠、文艺爱情等文类,所以科幻文学在很多人眼中只是大众文学低层次的文字游戏,是边缘文学的其中一种而已。实际上一部严肃写作的科幻小说是不应该被视为这样的,如果写科幻小说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卖钱,那站在主流文学的角度是可以批评的,但如果写科幻小说是有感而发,是对于目前的科学和对未来发展的一种人道关怀,那跟主流文学有什么差别呢?所以科幻小说假如是抱定一个严肃的方法和动机去写,并且在写作的技巧上避免粗糙表现严肃的主题,就应该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们那个年代,台湾的科幻从一开始就是遵循张系国做法,以很严肃的动机去写,我相信张晓风老师写台湾科幻开篇之作――《潘杜娜》时也是这样的心态。

叶言都

1949年生于澎湖,现居台北,原任《中国时报》记者,现任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中文科幻小说作家。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科幻小说首奖、推理小说首奖,科幻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海天龙战》,长篇《古剑》《高卡档案》、《绿猴劫》、《我爱温诺娜》、《迷鸟记》等。叶言都的小说被称为“最不科幻的科幻小说”,以历史、现实交互描写,引入科幻主题,作品以写实手法为特色,但在华文科幻文学界有重要之地位。

上一篇:咫尺空间里的心声 下一篇:中国钱背后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