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本的链接方略

时间:2022-10-15 10:52:54

摘 要:“链接”一词源于网络术语“超链接”。超链接,是一种允许人们同其他网页或站点之间进行链接的元素,但在本质上仍属于这个网页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超链接”,网络才能称其为“互联网”。

关键词:文本链接;适度;得法;实用;教学艺术

一、文本链接要适度

适度,即适合要求的程度。那文本链接到底视何种要求而定?深度如何?广度怎样?我总觉得,文本链接的根在文本,一切链接的内容应与文本的内涵相符,以“开拓文本深藏的意蕴,伸展文本包裹的价值取向”为目的。另外,文本链接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加深体验,拓宽视野,以“既要‘广积粮’,也要‘深挖洞’”为策略。

1.文本链接要适量

所谓“贪多嚼不烂”,编者为某一文本预留的链接点肯定不止一个,面面俱到,遍地开花,最后只能“大而无当”。观察身边的教学,好多教师好像中了链接的毒,不链接就上不了课,一节课上既要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又要推荐阅读课文读物,还要欣赏同类写法的相关文章,那到底有多少时间来理解文本内容呢?

一位老师任教《黄鹤楼送别》时,链接了有关“黄鹤楼”“孟浩然”“李白”“广陵”“送别诗”“补白”等资料。链接“黄鹤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它是“名楼”,链接“孟浩然”“李白”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名人”,链接“广陵”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它是“名城”。三个链接花去上课的一半时间,意图是让学生知晓“名楼”“名人”“名城”才能成就“名诗”,《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由“名诗”改编而成的“文包诗”。课的下半节就有点虎头蛇尾,为了凸显这是一次“富有诗意的分别”,链接“补白”因时间的关系就有点匆忙,学生对诗人之间的情感体悟就稍显单薄。

2.文本链接要有底

有底,一曰“有底限”,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水平是底限,文本的内涵是底限,课程标准中双基训练是底限。我们不能因为链接,而让小语课成了文学鉴赏课,成了文理课,理性十足,却无一点语文味。

有底,一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话的文本因教师的链接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到底是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是随着文本的挖掘而变化,还是由教师来主导这种变化?教师心中应该有个数,这就像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总是先根据对象特征去选择衣料再去设计样式,而不会先选择衣料再根据对象特征进行设计。

二、文本链接要得法

文本链接也是一门课堂教学的艺术,时机的把握与方法的选择,彰显了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功力。但文本链接仍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整个课堂看作一匹光鲜无比的云锦时,那它就是上面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因此,文本链接必须得法,做到有序、适时、无痕,这才是“智慧”的链接。

1.增补是文本链接的基本方法

同构文本,让文本和链接的文本一道形成强大的磁场;异构文本,让学生在对比批判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

2.增补不是文本链接的唯一方法

改编文本,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角色扮演等等,方法不一而足。

3.选准落脚点是文本链接的要诀

我们把一节课堂大致分成课前、课中、课尾三部分,那么课前的“播种”,补充背景,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课中的“插入”,填补空白,突破重点、难点;课尾的“延伸”,升华主题,推动了后续阅读。

三、文本链接要实打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当下的文本链接成了语文课的一种时髦,好像不链接一下就不是语文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好多老师为了链接而链接,本应放在课外的为了做秀也拿到了课堂上。于是,因为要与其他课程沟通,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为无限拓展,语文课偏离教材,本末倒置。因此,笔者以为,文本链接应该动真实有用,而不应该哗众取宠,搞“伪拓展”“假链接”。

第一,它应始终为课文这个“本”服务。某一篇文章被编者看中选入教材或几位编者倾力打造量身定做某篇课文,在这里,选择或撰写都有一个标准,都因了一个“规范性”的问题,它必须承载一定的任务――学习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点,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本”;而文本链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

第二,它应始终为语文教学这个“根”服务。小学语文永远姓“小”名“语”,我们不能因为文本链接而把它上成美术音乐课、历史地理课,甚至于影视录像课,而那样只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语文课程中建立跨领域的学习平台,应注意立足于‘语文’,而不应该是漫无目标的大杂烩。”

第三,它应始终为学生发展这个“魂”服务。文本链接的灵魂和归宿最终应落实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上,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学生视野的拓宽、底蕴的积淀、思维的训练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的链接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既要注重形式,又要关注质量;既要有按部就班的预设,又要有随机应变的生成;既要加强知识的补充、语言的锤炼,又要关注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

最后,我想引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一个观点总结上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既不能不链接,那只会“画地为牢”,也不能因为链接而“画蛇添足”。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上一篇:偷做其他作业该罚否 下一篇:美声唱法中技巧与艺术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