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区域中推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B

时间:2022-10-15 09:04:19

如何在区域中推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B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在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引发讨论,帮助幼儿发现游戏的生发点,提供开放性材料,让幼儿个性化地表达和表现,来推进幼儿在区域中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文学活动;区域游戏;多维操作

区域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在游戏中也能有所发现,但是有了教师的介入,可以用教育的眼光来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更有效。

中班主题游戏《毛毛虫》源自于文学活动《水果屋里的毛毛虫》,故事讲述了毛毛虫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了不同的食物,最后身体形态发生了变化的文学故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一、依据《指南》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

故事《水果屋里的毛毛虫》故事分享结束后,那只毛绒教具毛毛虫一直让班上的孩子爱不释手。大家纷纷围着毛毛虫,讨论着毛毛虫吃了什么东西再变成哪种颜色等等。孩子们为何对这个故事表现出如此的兴致?教师可以从哪个视角来分析孩子的兴趣?通过对《指南》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的理解,我们分析孩子对文学故事感兴趣的原因有:角色有趣、材料丰富、想象无限、适于操作等等。既然孩子们如此感兴趣,何不借助这一文学故事生成具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游戏,让孩子的兴趣在主题区域中得到进一步的探索、满足、体验和发展?

二、依据《指南》来摸索主题教育与区域游戏整合的对策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区域游戏的创设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组织幼儿对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结合区域的特点,有层次、有计划地投放了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凸显探究:寻找毛毛虫――渗透在科学区的游戏

几天后,毛毛虫已经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入住到孩子们心中。教师问:“今天,你们又想和毛毛虫玩什么游戏呢?”想听听孩子们又有什么新的想法。有个孩子问:“老师,哪里可以找到真的毛毛虫?”“哦,你为什么会想找真毛毛虫?”老师对孩子的想法感到奇怪,“我看到电视里也有小朋友找毛毛虫的。”对于孩子的这个好奇之想,老师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将问题再次抛给孩子:“真的毛毛虫幼儿园里肯定能找到,不过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教室外?是在操场上还是种植园?需要我们用小眼睛去寻找和发现,有没有人愿意去寻找?寻找毛毛虫需要用哪些工具,老师可以为你们准备。”于是科学区“寻找毛毛虫”的游戏诞生了,每天有一组小分队带上工具在老师陪同下兴冲冲地到室外行动去了。寻找的地方从刚开始的操场到草地到树丛最后转战到幼儿园种植园,第一条毛毛虫也在悠悠的一声大叫中出现“快来这里!有毛毛虫啊!”一群人赶紧拿了一个小袋子把它装回了教室。老师及时分享孩子的快乐,祝贺小朋友找到真毛毛虫,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来养好它呢?可以为它做些什么事让它开心?孩子的奇思妙想可多啦:给它晒太阳、喂它吃菜叶、给它唱歌、为它拍照(写生)等等。于是老师和孩子即时约定,谁照顾毛毛虫,就把发现的趣事和做的事情记下,这就是又一个好玩的游戏“照顾毛毛虫”。

在幼儿游戏的推进中,教师如何来判断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首先看自己的介入是否在顺应幼儿想法的基础上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第二看自己的介入是否让幼儿在积极的体验下获得新的经验。第三看幼儿对自己的建议有没有积极的响应。在第二阶段的游戏中,教师用“追问介入法”,分析幼儿的游戏意愿,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避免了在游戏的推进中过度控制和行使教师的权力,避免了幼儿游戏的过度结构化,很好地提升了区域游戏的趣味性。

多维操作:有趣的毛毛虫――益智区中的开放性游戏

在课程整合观的指引下,幼儿的主题游戏中,可以自然地融入相关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指南》在数学领域中也指出,要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和数数的方式感知理解数量以及比较数量的多少。老师利用幼儿美工区制作的毛毛虫,投放了“毛毛虫找朋友”材料,抛骰子,抛到数字几,几只毛毛虫捆在一起抱一抱。这个游戏整合了数学、生活方面的技能,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练习了点数、对应,锻炼了小肌肉的包扎能力。熟悉游戏之后,老师提升难度,增添一个骰子(颜色或大小或长短特征),要求幼儿在二维特征的提示下进行操作,幼儿玩任意两个骰子的游戏,都会获得不同的数学经验。再如“长长的毛毛虫”游戏,教师投入开放式的材料,有半成品的毛毛虫、数字贴纸、小红旗、毛根等,游戏时,孩子们可以用毛根在毛毛虫身上扎出随意的节数、可以在节上贴数字、可以用做好的毛毛虫进行长短、间隔排序等等。这个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数量、手口一致点数、比较长短粗细特征,在开放的情景中获得数概念。

可见材料的开放性投入,可以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和毛毛虫的快乐游戏中,老师开放的预设思路将孩子的兴趣再次打开,幼儿对材料的自主操控激发了其探究兴趣,幼儿的数学认知正是在游戏的推进和发展中,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自我探索和挑战中得到了小步递进式的提升。

个性表达:我是毛毛虫――阅读欣赏区中的情境性体验

“水果屋里的毛毛虫”毕竟是一个文学作品,有没有值得幼儿去欣赏的、去体会的语言的美、情趣的美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老师又去仔细地研究了作品和孩子学习特点之间的关系。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里面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写:“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星期二它吃了两个梨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简单又富有韵律感的语句是中班孩子一听就可以模仿的。特别是毛毛虫不停地吃东西那一段,星期一一个,星期二两个,星期三三个,星期四四个,简单的重复和不断的叠加,孩子觉得很好玩。从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形象生动、语言重复的作品他们就容易记住,也比较适合开展阅读和欣赏活动。但是单一的阅读欣赏肯定是不能留住孩子长久的兴趣,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参与活动的动力必须通过丰富的环境、自身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进阅读和欣赏。在《水果屋里的毛毛虫》阅读欣赏区,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缤纷的彩纸剪出了无数虫卵、蝴蝶装扮空间,准备了各种水果的服饰,还有毛毛虫逼真的装扮,从开始毛毛虫吃单一的食物,到星期六毛毛虫可以吃许多的食物,好玩的是这些食物可以由幼儿自由想象替换,给了孩子无穷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

“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那么,教师的参与就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由文学活动《水果屋里的毛毛虫》引发的主题区域游戏,挖掘了故事本身的教育价值,满足了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开辟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途径,幼儿在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中获得了学习和发展。“区域是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应生的”,今后我们还将朝着这个目标不懈摸索。

参考文献:

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气相色谱法测定伊潘立酮起始原料中1,2―二氯乙... 下一篇:幼儿园国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