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学会感同身受

时间:2022-10-15 07:58:09

宝宝是什么时候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呢?他们又是怎样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0~1岁:我知道你是开心还是难过。

成成现在3个多月了,他一看见我的脸就咯咯咯地直笑,高兴地踢着腿,挥动小胳膊,这时候,我就会做出夸张的表情逗他,用开心的语气和他说话,给他大大的拥抱。

――成成妈

学会识别他人情绪

刚出生的宝宝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模糊的,在生命的头几个月,随着视觉系统的成熟,宝宝逐渐具备了辨认人脸的能力,他们会对着熟悉的人笑,就好像认识他们一样。大约在3个月的时候,宝宝能够面对面地模仿大人的各种表情,虽然不一定表明宝宝能够理解这些表情,但至少说明他们正慢慢学会分辨大人的不同表情。

7~9个月的宝宝情绪理解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能够将表情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就是说,他们能将积极的表情(例如快乐、惊奇等)和消极的表情(例如悲伤、害怕等)区分开来,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快到1岁的时候,他们会根据他人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他们对周围环境感到不确定的时候,就会从自己信任的人身上寻找情绪支持。例如,当宝宝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过头去看妈妈的表情,如果妈妈此时面带微笑、点头并露出赞许的目光,宝宝就会放下心来,自在地玩耍。

给父母的建议

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在宝宝刚出生的几个月里,产后的生理变化、母乳喂养和全心全意的照料可能会让宝宝妈觉得非常疲惫,甚至感到沮丧。妈妈的情绪会通过和宝宝之间的互动,从而影响到亲子依恋的形成,而亲子之间的依恋是宝宝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妈妈们需要接受他人的帮助,适当放松,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目光和身体接触

心情平和的时候,妈妈们可以用温柔的目光看着宝宝,冲他们微笑,宝宝就会模仿妈妈的表情。另外,身体接触对宝宝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搂抱、亲吻,用手指去触碰孩子的四肢、身体和脸蛋等。亲密接触会促进大脑释放激素,加强放松和愉快的感觉,并减少疼痛感。这样,宝宝就能很快和妈妈建立起感情,对妈妈的表情给予积极的回应,双方都会产生相互关联又彼此拥有的感觉。

为宝宝做好示范

等宝宝能够识别大人的情绪后,父母可以做好宝宝的榜样,为宝宝做好示范工作。在陌生的环境中通过表情和动作向宝宝提供足够的情绪信息,促进宝宝对世界的理解。当宝宝做出合适的行为时,父母要给予鼓励,当宝宝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时,父母要通过目光或者手势及时加以制止。

1~2岁 :我能读懂你的表情!

妞妞快2岁了,当她看到邻居家小虎摔倒的时候,她会帮他吹吹,然后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或者小毯子给他玩,嘴里还学着奶奶的样子安慰小虎:“不哭,不哭。”

――妞妞妈

学会理解他人情绪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宝宝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大约在1岁半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简单地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了。慢慢地,他们会用“爱”、“怕”、“喜欢”等词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但他们往往是通过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外在行为来理解他人情绪的,这个时候,还很难认识到他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在1岁半到2岁的时候,宝宝出现了一些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他们会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愧疚、自责,也会因为被妈妈夸奖而感到自豪、骄傲。这种情绪的出现能够帮助宝宝获得社会的价值准则,调整自己的行为,习得关心他人的观念。

到了2岁左右,宝宝能够认识到情绪体验的主观性,认识到别人的内心情绪体验和自己不同,他们会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并做出反应。在这个阶段,宝宝也开始逐渐了解他人的愿望,理解别人的需要。

给父母的建议

谈论彼此的情绪感受

当宝宝的词汇量越来越丰富的时候,父母可以和他谈论自己或者他人的感受,帮助他更好地理解。比如每天爸爸下班回到家的时候,妈妈可以问宝宝:“爸爸今天高兴不高兴?你呢?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或者告诉他:“爸爸今天太累了,所以有些不开心。”当宝宝因为天黑而觉得害怕的时候,可以对他说:“我猜你是因为天黑了,所以有点害怕,对不对?”

玩情绪认知游戏

父母可以找些表露出明显情绪的人物图片,让宝宝分辨:“哪个娃娃很开心?哪个娃娃不开心?哪个娃娃生气了?”和宝宝一起玩情绪模仿游戏也是个好点子,父母可以笑着对宝宝说:“你看我在笑,我很高兴,你也笑一个。”也可以用不同的表情和语气来和宝宝说话,让他们来猜自己是高兴、伤心、烦躁还是疲劳等。

鼓励宝宝关心他人

2岁的宝宝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了,他们能够遵从大人的教导和指示。在理解他人情绪的基础上,父母要多鼓励宝宝关心他人,当宝宝帮你吹受伤的手指,希望你的疼痛轻一点时,你可以微笑着夸奖他:“你会帮妈妈吹吹手指,你真好!”

这时候的宝宝还比较冲动,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意识,这是正常的。他们可能会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抢夺他人的玩具,甚至欺负他人。父母要表示对他情绪的理解,教他采取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没有必要强求他与别人分享。你可以告诉他:“我知道你很不情愿,因为你不想和他一起玩玩具。”同时告诉他别人的需要和愿望:“那个小朋友也很伤心,因为他没有玩具玩。”

2~4岁:我知道你想要什么!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一打开门,小睿就扑过来搂住我,撒娇说:“妈妈又累又饿,吃个苹果吧!”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小睿妈

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

随着理解能力的发展,宝宝已经能够解释并预测他人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他们看到小朋友在哭的时候,会猜测他是不是想玩玩具,或者是饿了。同样,当他们看到小朋友吃了一块蛋糕时,会猜测他很高兴,很满意。

从2岁开始,宝宝已经是个“愿望心理学家”了!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也知道他人的需要可能和自己不一样。与此同时,他们还能根据他人的需要来推断他人的情绪反应。例如,他们知道隔壁的牛牛喜欢吃果冻,不喜欢吃蛋糕,结果别人给了牛牛一块蛋糕,他们就知道牛牛在吃蛋糕的时候不一定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宝宝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这种混淆也是他们之所以不能和别人共情的原因,他们在别人感到悲伤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难以掩饰自己原有的积极情绪。

另一方面,2~3岁的宝宝往往还不能认识到他人的真实想法,他们很难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可能会自作主张地把想法安到别人身上。例如,当他们看到皮球掉进床底下的时候,会以为父母也知道这一点。他们也不能区分过去的想法和现在的想法,会忘记自己之前是怎么想的。到了4岁以后,他们才能根据他人接受的不同信息来判断他人的想法。

给父母的建议

交流彼此的情绪感受

这时候宝宝说话越来越流利了,父母可以和宝宝交流彼此的情绪感受。当宝宝不小心打碎杯子时,可以对宝宝说:“你打碎杯子了,我有点生气,你有什么感觉?”在给宝宝读故事书的时候,可以询问他故事中主人公的感受,帮助他理解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感受。

在交流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来说很重要,父母要能敏感地体会到孩子的情绪和需要,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真诚地接纳他们的感受,温和而不失耐心。

让孩子通过具体行动关心他人

3岁左右,宝宝不再那么自我中心了,渐渐发展成一个“社会人”,他会喜欢并关注其他小朋友,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在和同伴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关心他人。当宝宝不小心撞到小朋友时,妈妈可以对他说:“你看,那个小朋友疼得眼泪都出来了,看起来好难受哦,你去把他扶起来,安慰安慰他,好不好?”

4~6岁: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他人情绪的解释和预测更加准确。他们可以准确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推断一个人的情绪,并逐渐学会用过去的情景和信息来理解他人情绪,他们开始知道一个人当前的情绪状态可能不是由于现在的事物所引起的。

另外,他们对冲突情绪、混合情绪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明白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激发好几种不同的情绪感受,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在放假的前一天,他们会因为假期而感到高兴,但也会因为和同学分离而感到伤心。

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和别人获得的信息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从而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他看到皮球掉进床底下,而父母没有看到,他就知道父母一开始还是会在原来的地方找,找不到的时候才会去别的地方看看。

到了这个阶段,当孩子看到别人伤心的时候,会更多地用语言来安慰别人,主动地帮助别人。当他们看到别人开心的时候,也会由衷地觉得高兴。

给父母的建议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对于孩子来说,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想法是比较困难的,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指导他们。类似的故事就很好用:有个小姑娘叫苗苗,她很喜欢爬树,但她妈妈很担心她会摔伤,所以她答应妈妈不爬树了。有一天她的好朋友的风筝落在了树上,好朋友找苗苗帮忙,苗苗一开始不肯爬树,最后还是爬上树,帮她取下了风筝。

这时候,父母可以询问孩子,让孩子思考不同人的不同想法:苗苗的爸爸知道她爬树了,会怎么想呢?苗苗的爸爸知道她为什么要爬树吗?苗苗的好朋友知道她为什么一开始不肯爬树吗?

多方面启发思考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有小朋友来玩,就可以问问他:你喜欢玩什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如果他也喜欢玩小汽车,你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和他一起玩汽车呢?如果他非得抢你的小汽车,那你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和孩子讨论不同场合下他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让孩子多思考自己的选择,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他人和睦相处。

上一篇:害喜妈妈开胃食谱 下一篇:盘点妈妈负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