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楼》的办刊特色

时间:2022-10-15 07:47:56

著名报人、作家萧乾先生曾说:“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一个独有的特色。”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的报纸副刊对文学史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说起《新民晚报》,人们自然会想起《夜光杯》;提起《花地》,人们自然会想起《羊城晚报》。一张报纸和它创办的文学副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天津日报》的文学副刊《文艺百家》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富有地域性和鲜明风格的文学副刊为这些地域性的报纸获得了全国性的影响。

党报文艺副刊是党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体现党报质量与声誉的重要方面。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具体到副刊,基本上达成了两项共识,一是副刊的新闻性,这既是报纸作为一张新闻纸的要求,也是报纸副刊区别于杂志的本质属性。二是大副刊理念,如今的副刊已由过去单纯的文学副刊发展到生活、文化、教育、法制诸多领域。然而,在大副刊的格局下,又出现了报纸扩版的减“副”现象。即纯文学副刊的大量缩水。

许昌日报创刊于1986年,文学副刊春秋楼自创刊起从不间断,已出版近800期。在有些人眼里,经营一份纯文学副刊,在版面不是太宽裕的地市报,不是太划算。然而,《春秋楼》却以它清新大方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青睐,成为许昌日报的品牌之一。除了编者吃透了副刊固有的特点与优势外,还与它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办刊思路有很大的关系。

贴近生活满足读者需求

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更多彩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更多了,文学从一个公众关注的中心位置退到了边缘。纯文学杂志发行量大量滑坡。那么,就由此可以断定文学副刊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吗?文学虽然不再是文学青年改变命运的筹码,不再有附带的政治社会晴雨表的功能,但文学反映社会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与情感的净化功能还一直存在。它要求文学副刊更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更热切地关注读者的生存状念,更深入地观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更敏锐地捕捉人们情感、心态、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文学是人学,是在表现人情、人性上有新闻作品无法达到深度。能否遵循“三贴近”原则,满足读者的新需求,成了新形势下文学副刊成功突围的关键。

明白了读者的阅读需求,编辑在编辑稿件时便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春秋楼》经常刊发的小小说、散文、言论等,不仅仅是体裁的划分。其中,小小说以描摹世态百相、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为主,如2006年春节前夕,连续刊发了反映干部廉正问题的小小说《看门人》、《十月的雪》、《高人》,这些作品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切中时弊,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强反响。有人说,越是高科技的时代,越需要深厚的情感支撑;越是快节奏的生活,越需要细细地品味生活;越是浮躁的社会,越是需要心灵的安宁。《春秋楼》刊发的散文以优美的文笔,个人化的角度,或叙事、怀人,或记录心灵的片刻感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审美的愉悦获得心灵净化、情感抒发的满足。

现代人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快的社会,所以,怎么在读报时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需要编辑的引导。自2005年起,春秋楼推出了“编辑手记”专栏,对当期发表的作品进行推介与评点,兼具评论与导读多个功能,很快成为版面的亮点。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重要。为此,春秋楼设置“读者、编者、作者”专栏,为三者之间搭建互动的平台,倾听读者的心声,即时作出反馈,是该版面实践“三贴近”的又一举措。

贴近群众与新闻联动

毋庸讳言,近年来,一些文学副刊失去了读者的喜爱,甚至给人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文学版要么是发些风花雪月式虚无缥缈的文字,要么是“小女人“、“小男人”散文的平庸琐事。总之,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画地为牢,局限在文人墨客的小圈子里,读者群日益萎缩。“春秋楼”作为许昌日报的党报副刊,新闻纸的一部分,它的内容始终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策划与新闻版面形成联动,使之成为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深化与回响。2004年,著名民俗学家在发表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抵御洋节入侵的言论,一时成为媒体的焦点话题。副刊编辑在春节前夕约请该市著名作家撰写了一组许昌节庆习俗的散文,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2005年,襄城县籍大学生张尚昀背起母亲上学的感人事迹在河南日报新闻版刊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春秋楼版编辑向该县诗人约稿,刊发了讴歌张尚昀精神的七言歌行体长诗,同期刊发了描写普通人亲情的一组文章,配发编辑简评,这样的文章紧跟新闻事件,是前者细节的补充,意义的升华,又有消息、通讯不能比拟的情感的浓度,自然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读者。

面对大时代中的大事件,副刊不应该是“失语”的,要想有所作为,关键是搞好策划。新闻版策划在具体执行时主要由专业的记者、编辑完成,而副刊版要向社会各界的作者约稿,他们和报社不存在什么契约关系。需要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对作者的培养与联络,形成一支核心作者群队伍,了解其中每个人写作的优势,针对其特点向其约稿,有效地引导作者关注现实生活,使“三贴近”原则在操作层面得到了保障。

贴近实际提高文化含量

在传媒人构建的大副刊格局中,包括衣食住行、情感生活各个方面,由此有人得出办好副刊的关键在于服务,满足群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但是,如果由此得出文学副刊无法提供实用性信息将逐渐式威却有失偏颇。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低层次的物质需求满足后,便凸显出来。报纸的文学版满足的便是读者审美的、情感的、文化的需求,它和副刊的服务性并不矛盾,是坚持“三贴近”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尤其是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高端读者共识后,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引导广大群众的阅读从消遣性提升为充电式,成为文学副刊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春秋楼版设立了阅读视窗版块,下设“淘书”、“博览”、“经典”、“期刊”等栏目,向读者提供最新的阅读资讯,并策划了“最近你在读什么”、“一个人的阅读史”系列文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随着通讯、交通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不同地区交流的频繁,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然而,历史悠久的城市因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还依然保持着独有的特色与魅力,许昌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汉魏故都、戏曲之乡、中国五大名窑之一钧瓷的诞生地,发掘其中的独有的地域文化,吸引当地读者的兴趣,是文学副刊实现“三贴近”的一条专用通道。“文史漫笔”、“赏钧”、“中原方言撷趣”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专栏。许多读者反映该栏目的文章被他们剪下收藏。评估版面质量的一个最好评估指标就是可剪性,也就是资料性。由此可见,这些稿件在可读性与实用性上略逊一筹,但却提升了版面的品位,吸引了目标读者群的关注。

(作者系许昌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论“召唤结构”的构建途径 下一篇:让新闻与艺术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