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与艺术同构

时间:2022-08-24 05:05:51

让新闻与艺术同构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这个比赛面对全球五大洲职业摄影师征稿,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两届。第一届的参赛国家为76个,参赛作品的总数为21627幅;第二届的参赛国达77个,其参赛作品数量比上届增加了5401幅。由中国人举办的这项国际摄影比赛具备一定规模,其参赛作品的学术水平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在摄影圈内外引起反响。“华赛”的举办为中国新闻摄影师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也为世界摄影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从其两届获奖作品情况看,每件作品都有可取之处。我们不妨在此就其银奖作品《米兰时装周》对新闻照片的艺术性作一次探讨。

有关新闻摄影的艺术性问题,中国新闻摄影界已经争论了许久。中国摄影人乃至世界新闻摄影领域,至今也没把艺术性从新闻摄影作品中排除,甚至有些作品参与国际摄影比赛还靠艺术因素取胜――法新社摄影师Francois Guillot的《米兰时装周》便是这样一幅作品。该图的艺术性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主体形象美。其美表现在人物的容貌、姿态、着装和气质多个方面,因为她们都是从事艺术表演的时装模特。其二,画面环境美。这种美来自天幕上悬挂着的裙子,这些白裙恰似天使的翅膀。其三,画面组合美。这幅画面为上下结构,作者采用了上下对称式构图方式,有意营造一种上下呼应的和谐局面。其四,整体美。整幅画面洋溢着奇妙高雅的气息,使你不得不用欣赏的眼光打量画中的一切。或许会有人问,如此美妙的画面当属艺术照片,能贴新闻的标签吗?

诚然,美是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特征,《米兰时装周》的确具备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特征,但它同样有资格进入新闻摄影领域,因为它在具备艺术气息的同时也具备了新闻摄影的“新鲜性”要素,只要照片的题材新,给人的视觉感受新、画面意境新,它就是货真价实的新闻照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关系同样如此,新闻照片中存在着艺术因素,艺术照片中也存在着新闻因素,两种因素在两个摄影门类中的相互交叉,不但不会诋毁对方,反而会成为专业属性的动力因素。比如《米兰时装周》这张照片,作者在按下快门前了解到这个场景是世界服装领域的一个新的文化动态和商业动态,进入镜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决定将其作为新闻照片拍摄,在媒体间进行新闻传播。至于画面中的艺术因素产生何种社会效应,我们每个接触了这幅画的人都是这幅照片的读者,都能通过自我感受找到答案,其美妙的文化气息使我们轻松愉悦,促使我们了解此情此景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五个新闻要素,与此同时,画面全新的视觉感受也让我们兴奋,使我们在新与美的交织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艺术照片同样没有理由拒绝新鲜性,因为创新是一切艺术摄影作品的生命,美的东西如果不具备新鲜性因素,也就会失去魅力、失去读者。例如令人陶醉的牡丹花只能欣赏一次、两次,如果同一朵花在你面前出现365次,则最后一次一定是痛苦的。再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让你连看100天,则这部原本美到极致的艺术大作也就没有起初那份审美效应了。这说明,美的事物一定要有“新”伴随,由“新鲜性”作为审美的动力资源。

任何一幅新闻照片都无法回避艺术因素,艺术性的缺失只会导致新闻照片的生僻和枯燥。真正的新闻照片应该具备内在美或外在美,或同时具备两种因素。其内在美潜藏在构图和摄影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前者影响画面内容的理性排列,影响画面形象的表现力。倘若没有一个合理的画面形式、没有一个生动的画面格局,则整个影像建筑结构就会显得丑陋不堪,甚至坍塌。后者影响画面形象智慧的表现,影响画面意境开掘的深度。对新闻场景缺少艺术的表达,只能得到一幅肤浅苍白的画面。新闻照片的外在美不是普遍现象,对有些新闻题材来说却是与生俱来的,《米兰时装周》便是一例。这种外在美对新闻传播不会带来任何负面效应,相反还会增加新闻照片的可读性。一幅新闻照片如果同时具备内在美与外在美两种因素,则这一作品就是立体的、内外呼应而有分量的力作,它所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视觉刺激,还能获得心灵感动――《米兰时装周》就是在这种评选背景中脱颖而出的佳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春秋楼》的办刊特色 下一篇:深度报道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