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限定空间中的舞蹈创新

时间:2022-10-15 07:39:47

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限定空间中的舞蹈创新

《天山芙蓉》演述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对于“入伍赴疆、屯垦戍边”的“八千湘女”来说,却意味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伟大奉献。编导谢晓泳在“手记”中写道:这是一段不能忘怀的历史!这是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作为舞蹈诗剧,《天山芙蓉》由一段段情节相对独立、情感相互关联、情境相继展开的“舞蹈诗篇”组接而成。诗篇独立成段的内在依据便是独具意蕴的“诗眼”。成为“当兵的人”之后,从情节叙述的时序上来说就是奔赴天山奔赴边陲。奔赴,有行军有乘列车也有乘卡车,我们选择了《荒原上西行的卡车》来加以表现,不仅是因为路况坎坷卡车颠簸有助于表现艰辛困苦,而且做为舞蹈表演的道具卡车,在表演区域上给了舞蹈极大的限制。正是因为限制才能有舞蹈的独特体会,下面就创作这段舞蹈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和大家探讨。

在《荒原上西行的卡车》这一诗篇中,方方正正聚集在台中的湘女们,是我们从卡车尾部看到的视角。表演的视角独特且对表演的空间加以限定,所以舞蹈的动作语汇就成为对舞蹈的最大限制,如何打破限制,在特定的狭小空间找出特有的舞蹈语汇,成为我们一大难题。二十多个湘女挤在一个车厢,长途跋涉一个多月,她们疲惫拥挤的身影便成为舞蹈有的造型。可有了造型,动作的发展轨迹变成了问题,我们常用的大线条优美的舞姿和高难的技术,因为空间的限制必须抛弃。这便使舞蹈语汇有了它的特殊性。在动律上我们选择了“颠簸”动律的不规则性给了我们限定动作中极大地发展空间。在“颠簸的节奏”中表演的“疲惫的舞”。在限定的事理空间中开拓出心理空间的丰富,同时为“芙蓉”向“天山”的迁徙作一个心理的过渡。

如果说,由心态的变化开拓出心理空间的丰富构思脉络,那么这一诗篇的“诗眼”还在于串联在脉络上的种种“细节”。细节之一,是困顿中的两位女兵在卡车越坡颠簸时脑袋重重地相撞,于是发生了迷迷糊糊的争吵;细节之二,是疲惫中的一位女兵为缓解疲惫起身抻臂扭腰,这一动态在卡车的摇晃中形成了奇奇幻幻的舞蹈;细节之三,是颠簸中的一位女兵反胃呕吐并引起连锁反应,一位机灵的女兵掏出随身带的湖南辣酱来解除“反应”……这些细节不仅强化了舞蹈的生活气息,而且凝结了舞蹈的生动形象。所以空间上的限制给了我们舞蹈创作上更多的特殊性,给了我们突破限制后的舞蹈个性化。也给了我们在今后的舞蹈创作上空间中的运用与思考。

当我们品读大型舞蹈诗剧《天山芙蓉》我们才能认识到舞蹈语言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日常生活形态,而且正是以对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作为舞蹈语言结构形态、叙述能力创新的驱动力和支撑力。就这一意义而言,《天山芙蓉》的成功,不仅在于编创者的深入生活,捕捉到“八千湘女”的感人事迹,而且在于升华生活,创新了舞蹈艺术的舞台形象。可以说,湖南省歌舞剧院在讴歌“八千湘女”的奉献精神中也为创造时代湘舞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上一篇:浅谈湖南杂技艺术发展理念 下一篇:以退为进 以念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