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乡土文化之水,灌作文教学之花

时间:2022-10-15 06:54:25

掬乡土文化之水,灌作文教学之花

所谓的乡土文化,指的就是与当地的风景、物产、民风民俗、故事传说以及建筑物等有关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发掘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可以大大地促进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安徽省全椒县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县,清代即有“一桐城二全椒”(意指文风鼎盛)之说法,西汉时期开始置县(因全氏一族聚居于椒陵山上,故得名全椒)。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和淳朴的民风,涌现了一批至今都颇有名望的儒士贤臣(榜眼吴m,名僧憨山,县令吴平等)。全椒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不仅建造起诸如神山寺、龙山寺、积玉桥等传奇建筑物,而且创造了包括民间故事、谚语俗话、民歌戏曲在内的独特地方文化。碧云湖波光粼粼、渔光唱晚,南屏山茂林修竹、笔锋毓秀,椒陵大地物华天宝、名优特产(管坝牛肉、马厂酥笏牌)享誉天下……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灿烂的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怎样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促进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呢?本人在25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几点感想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介绍全椒文化,强化写作自信

“心态决定一切”,如果学生总认为自己不是块写作的料,写起作文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注定这位学生在写作上难有作为,难成大器;相反,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抱着“我能行”的必胜信念,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钻研写作,肯定在这方面会有所成就。那靠什么来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呢?古代的神童离当代太久,外地的天才距离本地太远,还不如到本地的儒士贤臣中去寻找。于是我利用周日组织学生参观吴敬梓故居和纪念馆,然后在语文课上补充一些关于吴敬梓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谈谈体会。有位学生说:“真是不可思议,写出惊世名著《儒林外史》的大文豪吴敬梓竟然是我们的同乡,是我们的邻居!”于是我趁机把话题往树立写作信心方面引导:“一生坎坷的吴敬梓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写作的,主要是靠后天努力,特别是他有把文章写好写活的坚强决心。只要我们肯下苦功夫来学习写作,我相信,人杰地灵的椒陵大地不可能只孕育出吴敬梓这一个文坛‘人杰’,一定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吴敬梓的,你们有这样的信心吗?”学生一个个大声地喊着:“有!”

二、遍游名胜古迹,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了,不用你老师时时逼着他们写,他们会自己抽时间写,不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自己主动写作,忙得不亦乐乎。相反,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兴趣,教师布置作文,他们就会随随便便,东抄西凑,拖拖拉拉地糊弄差事。靠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把学生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灌输一大堆“写作方法”,不要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恐怕连学生本来有的一点写作兴趣也给泯灭了。因此,我决定把学生引领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式。于是我周日带学生爬南屏山、车毂尖,游三塔寺、神山寺,赏荒草圩、碧云湖,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与这些风景名胜有关的传说故事。游过这些地方后再布置作文,学生很快就把参观名胜古迹的作文交到了我手里,一个个都描写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可见,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少已经被激发出来了。更可喜的是,许多学生节假日随父母外出旅游后,居然主动地写了相关文章送来给我欣赏、点评。

三、讲述民间故事,充实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感到没啥东西可写,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想方设法使学生的资料库丰富起来就成了语文老师的迫切任务。读经典文章,通过广泛的阅读丰富写作材料,肯定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但在我看来,经常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接触乡土故事传说,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全椒是古文化发达的地方,如仙鹤巷的故事、柴王井的传说、梁武帝与龙山寺的渊源等,无不家喻户晓。因此,我建议学生回家后让父母亲友或邻居中年长者讲一个与当地某一事物有关的民间故事并把它记下来,然后不定期举办乡土故事会。结果,讲的人讲得精彩,听的人听得入神。许多学生还会在作文中恰当引用一些乡土故事传说,写作文就不再空空如也,自然平添光彩,下笔如有神了。

四、了解民风民俗,寻觅写作灵感

写作需要灵感,而灵感并非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来源于生活,是写作者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因此,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民风民俗,就显得极为重要。我让学生利用假期去了解家乡的一种民风民俗,看能否从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如果能找到灵感,就写一篇文章,开学交上来。结果许多学生都送来了自己的大作,其中一篇“正月十六走太平”尤其精彩,特别是人流如海的热闹场面描写得十分成功。我问这位学生为何文章写得如此之好时,她说:“我查阅资料,亲自参加了‘正月十六走太平’,自然灵感大发啊!”

五、搜集方言土语,积累写作语言

要写好文章,就要有相当的语言积累。有的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但不知从何入手。这主要是缺乏语言积累,尽管有想要表达的意思,却不能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达。因此,充实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作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许多教师都鼓励学生多看书勤摘录,这固然不错。然而,让学生去接触乡土语言这种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绝对是语言积累的新途径。在乡土方言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全椒籍大文豪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中有精彩片段,如胡屠户骂范进“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现世宝’比喻丢脸的家伙)”。再如,范进中举发达后送钱给胡屠户,“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舒是伸的意思,舒和攥连用,生动地刻画了屠户贪财的丑态)”。乡土方言中有许多传神的好东西,连吴敬梓都不忍弃之不用,我们又怎能视而不见呢?于是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句乡土俗语或古语,(全椒人的说法,意思是指有一定的表现能力、简单易记、形象生动的俗话),弄清它的意思,然后抽空交流。学生参加此项活动很积极,收集效果很好,如“砸蛋(比喻大事不妙)”“快活地不晓得哪头逢集(形容高兴得忘乎所以)”“日白流蛋(比喻油嘴滑舌,喜欢说大话)”“小炮子(指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另外,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还把一些乡土俗语古语运用其中,使文章顿生光彩。

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己山之石”同样“可以攻玉”。挖掘整理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传承了地方文化,还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对文学的热爱,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假设法在摩擦临界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指导初中女生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