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上下功夫,让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2-10-15 06:13:52

在“说”上下功夫,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主要看学生是否善于“说”。学生的“说”,不仅是课堂活起来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一、鼓励为主,让学生敢于说

初中生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但由于教师评价的不当、中学生自尊心的日益增强等原因,不少学生对回答问题存在恐惧心理,唯恐回答不当,招来教师的责骂和同学的讥笑。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学生不敢大胆发言,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评价标准。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死守教参中的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应注意发现学生答案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循循诱导其他同学向正确答案靠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嘲笑和讽刺。有了平等的对待,有了民主的氛围,有了多方的启发,学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害怕和顾虑,就会敢于站起来说。

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 “慧眼”,做一个从多角度观察的“有心人”。课堂上,注意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激起其参与课堂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情况,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语文问题;准备好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参与课堂的快乐。

鼓励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形式也各具特色,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积累知识,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有话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1.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用心体会。

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缘故,现在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长辈的无限关爱之下,对他们来说,享受关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付出关爱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很少,思想的触角迟钝,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所以,要经常引导他们去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会用心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一棵小草的萌芽、一朵鲜花的盛开、一树红叶的飘落、漫天雪花的飞舞,都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喜悦,产生许多的遐想;父母的一个眼神、同学的一句问候,都会让他们体会到无限的爱意……指导学生观察这一切,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2.博览群书,学会摘录,稍加点评

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科,鼓励学生多读好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引导学生养成做摘录的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文章等摘录下来,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文章。定期检查他们的摘录,稍作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长期坚持下去。

三、导而有法,让学生善于说

学生敢说了,有话说了,又往往容易乱说,喜欢漫无边际地说,这时,教师的导就得起关键作用。正确的导,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思维训练。

1.导而有向

要做到导而有向,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围绕文章的主题巧妙地设计问题: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基础性的练习到开放性、探索性练习,层层展开,不要让学生感到突然,不知所云。特别是在让学生在质疑时,要明确是针对什么内容来质疑的,不要什么问题都问。

2.导要有时

教师的导不能太多,多了学生记不住,也容易形成依赖的心理。只有等学生处于对知识“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时给予指导,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同时,可使学生产生克服困难、主动探索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3.导要有度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常会遇到疑难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这时,教师除了适时给予点拨外,还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将问题的答案全盘托出,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如初一学生在刚学赏析好诗佳句时,常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可引导他们从修辞、写作方法、表达的情感、阐明的道理、突出的特点等方面去分析,而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评价。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摒弃旧的教学理念,探索一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之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正是新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上一篇:甘当绿叶 第6期 下一篇:聚焦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