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时间:2022-10-15 05:54:43

让学校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

一、搭建教研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与其他一些专业发展活动相比,教研组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教师参加的一些研习活动,所学的大都是理论知识,如果不将之转化为实践,则对改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效用。而教研组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研组,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密切的专业组织。与校外培训机构相比较而言,各级教研组所开展的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有直接的影响。一名教师能否在专业上尽快脱颖而出,领先于其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与教研组对其是否关注、是否给予其机会有很大的关系。而一名教师如果被各级教研组认可,就表明在某种意义上其专业发展达到了一定程度。

1.教研组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渠道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有关教育的个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所以,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统领和催化作用。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认为,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非全部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学习许多;教师更并非孤立地形成其教学的策略与风格,这种策略与风格的形成与改进,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正是教学文化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而教研组为教师形成教学文化和分享观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教研组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聚焦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改进与提升。教研组是各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组织,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工作内容包括:学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指示;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工作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科学知识;总结、交流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

二、创建学习型教研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教研组就是通过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创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为实现教研组和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在学习型教研组中,立足于校本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载体,“基于问题的学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搭建了平台,在这种专业氛围熏陶下,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逐步提高。

1.建立完善的教研组制度

对学校而言,教研组是一个上传下达的职能部门,是一个观念转变、实践演练的培训基地,还是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组织。为了使教研组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促进教学、研究、进修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组织,需建立并完善一些教研制度。(1)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研究负责,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学”与“习”的第一责任人和先行者。教研组长应做到“五个必须”,即有效组织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不少于3次;以实践课为抓手,认真组织磨课活动,每学期备课、听课指导不少于15次;积极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每学年带领全体人员合作完成一项课题研究任务;组织教师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组织好教师教学评比及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制定教师培训计划。(2)组员尽力制。组员应规划和安排好个人的“学”与“习”,做到“五个尽力”,即每节课后尽力写教学反思后记;每月尽力命一份学科试卷;每月尽力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或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开设一次公开课;每学期尽力提供一篇教学论文。(3)活动规范制。备课组做到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有分工、有记录,每位成员都必须写好备课笔记和教学反思。教研组做到教研活动“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小结。

2.教师间建立伙伴关系

教研组全体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会,其主要形式为:(1)理论研修。组内教师一起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今天怎样做教师、新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论文、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带到理论研修中,通过学习澄清问题、提高认识。(2)深度会谈。深度会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过程,要求每位成员把深藏于内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意见的前提假设和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资深教师现身说法,细说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领导深挖素材,品说教研中的故事和自己的学习之路;青年教师敞开心扉,畅谈自己专业发展的理想。通过深度会谈,建立成员间真诚的人际关系,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视为伙伴,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3)开展磨课活动。磨课是指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过程,目的是通过“磨”达到“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磨课是多层次、多方式、交叉进行的,如,有师徒结对的磨课、备课组合作的磨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的磨课、跨学科的磨课、在研究人员支持与引领下的磨课等。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对一节课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研究应该是怎样的,体会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

3.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的最简单形式是写教后记。为了督促教后记的写作,我们把教后记的检查作为常规教学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其中优秀者予以表扬,通过各种途径推广示范。在写教后记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撰写教研文章。同时,也鼓励教师用记录自己教学中故事和轶事的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发展。

三、创新教研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把常规教研活动与专题教研活动、创造发挥型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共

同提高,努力创设教师成长、进步、提高的良好氛围。这样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的教研组活动让教师受到更多的启示,有效地点燃了他们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热情。

1.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化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进行学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活动的开展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多样化的活动能够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量。教研组内开课交流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我校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开课一节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必须联系一定的理论进行说课,听课教师除了必须在听课笔记上注明听后感并在集中评课时向开课教师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每学期教导处组织了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校长和教导主任向家长介绍了新课程实验情况,然后一年级段7个班级一起开课,向家长展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家长们也来亲身感受一下新课程的魅力。家长们还与任课教师进行个别交流,从活动反馈表来看,家长们普遍反应较好,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教导处每学期组织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均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设计、制作精美的课件,认真施教。课前向组内每位教师提供该课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等,其中说明选择所用的教学策略原因。在教研组内对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从整体框架和具体细节上挖出修改意见,再进行试教。执教后听课教师给予评课,自己进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以上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逐步得到优化,教师专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教研组学习方式创新化

为调动教师参与学科教学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来让每位教师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在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活动中,教研组长事先把有关资料发到每位教师手里,并要求他们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集体讲座之后,开展交流,创设类似“沙龙”的探讨氛围,对学科教学热点问题引发共鸣。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促进教师提高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鼓励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合作,互相启迪,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法探索等形式培养教师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

我校现有教学班38个,同一年级一般都是7个班,语文学科一个班一名教师。这就是说,一般每个年级组教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有7人,数学学科基本上两个班一名教师,但以往的备课常常是教师自己孤军奋战,有时为了应付检查,常常是对教案一抄了之,至于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怎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师考虑的不多,而且同年级教师之间很少交流、讨论,更谈不上互助提高。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重点突破,备出精品,集体交流,并注重教后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并形成互动、互助的备课方式。

4.以课堂观察为突破,建立互动、互助型听课方式

听评课活动是我校教研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上公开课的次数多了,互相听课的机会也多了,一开始,我们发现在听课过程中教师记载一节课,完全是“记流水账”的方法,把一节课从头到尾记载下来,同伴交流时拿着课本,说不出所以然来。但是现在,教师开始进行课堂观察了,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听课更认真了――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选定自己的观察对象;思考更深入了――不再简单地对事件表象进行分析,而是将各方面的观察综合起来思考;问题意识更强了――不管是执教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带着研究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观察分析。从开课到下课,每个人都在忙碌。

5.建立同伴互助制度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即建立基于对话的校本教研制度,强调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它是授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对自己的公开课做多次反思的过程,即案例跟踪,具体过程如下:(1)公开课之后,即时进行课例研讨,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这堂课的经验或教训。并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总结的经验或教训。(2)针对特定的主题,在授课、反思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案例,并在相关的研讨会上进行创新性案例交流。(3)重新对课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设计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反思的结果。它强化备课组功能,重视集体备课,开展协作教学,倡导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同事互助观课”。它既不含有考核成分,又不含有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听课。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的教学难题,且涉及褒贬奖惩和评价,从而使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使课堂教学自然展现。

上一篇: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下一篇:教育,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