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2022-10-15 05:10:21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地理教育国际机》强调: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今日和未来的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其实质就是开发潜力,培养创造思维,注重个体自由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学,课堂教学是实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因此地理教师首先应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统一过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创设一个轻松活泼、求知、上进的课堂气氛,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向更新更高的台阶,笔者认为大体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视新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的精神力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的状态。引言可以是情趣性的设问、趣味性的故事、引人入胜的诗歌、设置悬念等并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如中国地理开篇即为《歌唱祖国》的歌词,如“长江”一节的开篇是《长江之歌》的歌词,我们可以师生合唱,放录音带、朗诵歌词等,抒发对祖国、对长江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诱发兴趣。

二、重视教学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优化教学过程,要考虑到学习气氛和教学情景,使学生心情愉悦,如沐春风,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设计相应的教学语言。教师灵活并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板书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吟诵诗词、形象比喻、绘声绘色的描述、用手势助说话、用模拟动作作表演等,都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并适时适度给予学生启发诱导、点头赞许、热情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勇于提问,大胆发言,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同时,配以新颖、美观、快速、精练的板书、板图和板画,醒目易记,就能强烈地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使其如痴如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如教“中国的铁路”时,让学生当列车播音员,教师做旅客,向他们问讯:到某地沿途经过什么省会城市?与哪几条铁路干线交汇?经过哪些重要的山川、水系?各地有什么旅游特产和旅游资源?同时插入播音员报站的礼貌语言,使学生在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探索中国铁路知识的学习情趣,培养刻意进取的学习动机。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乐学、爱学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并驾驭已掌握的知识,这就需要掌握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是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在地理课中逐步地具体地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如何记忆、如何做笔记、读图、析图、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练习、评价学习成果等。学生一旦掌握就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细观察、勤思考、多动口、多动手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如在讲南亚一节时,利用幻灯教学。幻灯片采取复合式,教师先展示南亚政区图,让学生识别该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继而覆盖南亚地形图,让学生辨析、记忆该区的地势和主要地形区分布(在政区图上的位置)。然后覆盖南亚气候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亚的气候特征。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清楚明白,听起来津津有味,不仅记住了该节应记忆的地理知识,而且对结论的由来、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有了深刻了解,学会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了识图、析图能力。

四、重视学生参与,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现代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以“以人为本位”的思想作为教学的原则。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以启发诱导方式,使学生能独立探求知识,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敢于向非曲直权威挑战。学习的任务不应仅仅积累知识,而应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了解前人探求和发现的途径,这就需要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转变,从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拓宽知识领域,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了让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应重视学生参与教学,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竞赛、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天文和气象观测、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体现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地理行为素质。

如根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竞争意识引入地理课堂。在初一刚入学的教学阶段,就着手快速查找地图、快速记忆地名、快速读图绘图、快速设疑答问等多种形式的速度训练,可以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在快中求多、多中求精、精中求准、准中求深。在一节课上,要求学生将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地理信息讲给同学们听,比一比谁的信息最多、最新、最有价值。将阅读和交流以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领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不同的教材内容设立不同的竞争机制,可以激发学生各种潜能,让学生真正从“苦读型”向“巧读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重视学生差异性,让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因此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分类提高。根据学生之间生理、心理因素和原有基础的差异,所造成的地理能力发展不同,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采用异步教学,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站板、布置作业都应面向全体学生,特别照顾那些占大多数的中下层学生,应多启发,多鼓励,多让他们有抛头露面的机会,使他们听得懂、懂得学、能运用、有提高。如教案设计:一方面,立足大多数制定,教学方案以及培养能力的措施。另一方面,针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情况,提出不同的补充方案和措施,加以指导,以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从而兼顾了后进生,满足了优秀生。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轻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教师激发,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习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上一篇:有效提问,成就有效课堂 下一篇: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