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护理

时间:2022-10-15 04:48:54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15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震颤、肌肉僵直、运动活动-启动困难和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疾病[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62岁;病程2~20年,平均9年。临床表现A型(震颤型)11例,B型(僵直型)13例,AB型(震颤僵直型)19例,均经过安坦或美多巴系药物治疗,症状不能控制而采用微电极立体定向毁损治疗。A型11例震颤均消失,B型13例僵直均明显改善,AB型19例震颤消失,僵直明显改善。

手术方法简介:①定位:脑立体定向仪头环Leksell-G固定于颅骨上,用MRI进行影象学定位。头颅MRI薄层扫描,将图像扫描传输至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计算核团靶点坐标。②手术:病人仰卧于手术床上,定向仪头环通过适配器固定于手术床以保持稳定。局麻下,一次切开头皮,长3~4cm,局部钻孔电灼并“十”字剪开硬脑膜,形成直径约2mm软膜缺损,将立体定向仪坐标调整至靶点的位置,并进行校准,安装立体定向仪,用微电极记录和粗电极刺激的生理方法,验证靶点后,进行毁损。

护 理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帕金森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易发脾气,易多疑,护理人员多关心他们以取得病人的信任,采集病人的资料,找出主要护理问题,对症处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要求家属密切配合工作,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帮助患者全面了解并正确认识。②做好健康宣教,术前训练病人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术中重要的配合是看视觉刺激和视野监测,与手术的成功与否及避免偏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③术前常规准备。④核磁定位准备。

术中配合:帕金森多为老年病人,手术需经历开颅、微电极介入、毁损电极推进、数据分析、射频治疗等,每个步骤均要病人密切配合,但反复的肢体定位运动不仅引起病人的烦躁,还会消耗病人的体力,使其失去耐性。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耐心解释,指导病人准确反映自己的感觉并说明其配合的重要意义,并了解其需求。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变化,血压升高时,及时与医生反映,并进行心理疏导,经心理疏导无效的,暂停手术,采取药物降压。有些病人由于不能耐受手术时间较长,会出现呕吐、躁动、言语含糊不清等症状,需及时清理呕吐物,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待症状改善后再进行手术。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②术后不适、并发症观察及护理:a.呃逆:本组有10例病人术后出现呃逆,我们采用音乐疗法,通过轻松、舒缓的音乐消除帕金森病人固有的忧郁、烦躁、紧张、悲观情绪,仍不能缓解者,给予氯丙嗪25mg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也可采用针刺内关穴位的方法。b.嗜睡:1例术后出现3天持续嗜睡,可能与术后脑水肿有关,立即行CT,排除颅内出血后,向家属解释嗜睡的原因,消除家属的顾虑,加强巡视。每1小时唤醒患者1次,观察病情变化。有些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40~60mg,起到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c.昏迷:1例术后出现3天昏迷,该患为糖尿病患者,术前自行应用胰岛素,术后因禁食引起低血糖昏迷,经纠正低血糖后痊愈。d.排尿困难和尿失禁:有2例患者出现尿失禁。排尿困难时采用腹部按摩、热敷、听流水声,尿失禁患者及时更换衣裤和床单,臀下垫1次性尿布巾,勤擦洗,保持床单整洁、干燥。e.低热:部分病人会出现术后低热,护理人员应给予物理降温、保暖。③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a.术后第2天起可做床上运动,定期给予患者按摩肢体肌肉,关节行被动运动,患者自己感觉肢体有力量时,可在床上做轮换抬腿动作,上肢配合做相应运动,可在家属配合下下床行走几步,循序渐进,术后1周多数患者可独立活动,生活基本可自理。b.尽管手术解除了患者的僵直、颤抖等运动状态,但不能解决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等器质性改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护理人员仍应嘱咐家属,在病人独立行走时,要陪伴其左右,夜间要加安全档,手术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体内多巴胺缺乏仍客观存在,需要继续服用多巴胺的药物以改善精神、智能障碍等其他症状[1],护理人员应按时发药,视其服药,指导病人服药时尽量避免与高蛋白饮食同时进食,以免影响药物的有效作用。

出院指导:嘱病人保持愉悦的心境,多参加集体活动,以适应社会,家属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并量力而行。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中断,嘱家属离院后仍给予同样的关心,注重病人的病情、病人的安全、病人的情绪及病人的饮食,有病情变化随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高国栋.帕金森病诊疗关键.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61.

上一篇:影响小儿静脉输液药量准确的两个环节 下一篇: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