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川阿坝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15 03:55:51

浅析四川阿坝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旅游作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如何提高四川阿坝州旅游的发展与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全面持续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本文将从多角度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四川阿坝州;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平均利率的逐步形成,国民经济中高利润率行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海内外大量游资把目光转向了有较好回报行业之一的旅游业。近几年,旅游业已被确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尤其是阿坝州的优势产业,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多个环节,投资者会热衷于那些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的、旅游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垄断性的、投资项目在交通特别便利的区域,或影响较大的城市。加快旅游恢复振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是实现富民强州的重大举措[1]。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受资金瓶颈制约,四川阿坝州一些地方旅游业资源开发缓慢,景点建设薄弱,旅游业发展后劲乏力的弊端日趋明显。如何更好的促进四川阿坝州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一.阿坝州自然旅游资源

阿坝州是全球世界自然遗产第一州,拥有三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和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栖息地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黄龙同时还获得联合国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两大国际桂冠。截止目前,阿坝州的自然景区(点)已达11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处,其中世界级和国家级资源共计13处、国家级工程景观1处。在众多资源中,九寨沟、黄龙、卧龙、四姑娘山、九曲黄河第一弯、米亚罗、桃坪羌寨、达古冰川、神仙池、叠溪—松坪沟、松潘古城、营盘山文化、卓克基土司官寨、红军文化、藏羌风情、若尔盖红原大草原、毕棚沟、古尔沟温泉、莲宝叶则山、九鼎山等已成为国际国内游人所熟知的旅游品牌。

二.阿坝州民俗旅游资源

阿坝州旅游业是四川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省旅游的精品所在,也是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四川省目前的3处世界自然遗产均在阿坝州境内。还有藏羌民族文化走廊上的羌族与藏族民族文化保护村寨,以羌族、嘉绒藏族文化为支撑的文化走廊,以及与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地域特色文化: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其“依山居止,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嘉绒藏族锅庄、碉楼、嘉绒藏寨民居、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土司文化等独具特色。是四川省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所以阿坝州旅游在全省旅游规划、产品打造、宣传促销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参与性优势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现代人在充分地扩展自己的生命足迹,力图通过各种方式更广阔地了解世界和感受生活。因此注重旅游中各种参与和体验活动。民俗旅游者更多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民俗文化为主要的旅游动机,以达到获得新鲜体验和离开日常生活规程的目的。阿坝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将红色旅游的体验设计与动态参与,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融合起来,将红色旅游产品与生态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串成线、连成片,变单一的参观为融教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多形式参与,使红色旅游向深度体验的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全国“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精品区和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核心,建设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通过亲身参与获得强烈感受和无穷的乐趣,同时也满足了对异族风俗文化的了解,扩大了旅游者的文化结构。

四.强化阿坝州产业结构调整,更好促进旅游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已经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客观要求推动了地区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加快人流、信息流、观念流、文明流等软件环境的建设,加快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地区资本积累,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地方性的一产、二产资源转化为新的有效资源,带动一产、推动二产、拉动三产,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农副产品生产、地方工艺品制作等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供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五.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促进旅游内涵性发展

随着旅游业态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加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断改变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发展阿坝州旅游产业,需要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地区人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他们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使得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

六.坚持可持续的打造开发生态自然资源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2],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按照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的要求,积极打造我州“一综合、三节点”的地区通网络。加快建设成兰铁路、阿坝·红原机场,突出抓好全州21个国省干线和重要经济干线高等级公路规划项目的实施,努力把阿坝建设成为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干、高等级公路为支网、航空运输为重要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资源型、环境型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有利于加强自然村、农民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强化卫生和保洁工作[3],加大对已经遭到损坏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的治理、恢复和发掘力度,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保持土乡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实现“山川秀美,村容整洁”的乡村环境建设目标。

作者简介:雷裕琴 职称职务:(旅游)经济师 中级 研究方向:旅游发展。

上一篇:北大荒发展旅游业的现状和模式调查 下一篇:浅析信息技术对我国旅游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