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3 11:35:33

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虽然促进了经济的腾飞,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探讨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以及三种环境政策工具的组合应用,得出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政策工具。

关键词:环境政策工具;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和旅游发展形式迅速兴起。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态旅游地遭到环境威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出现,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在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文献中,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影响研究、生态旅游区管理研究等几方面,而对真正有可能解决生态旅游问题的利器,对生态旅游管理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研究涉及甚少。

二.环境政策工具的分类

政策工具就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2]。因此环境政策工具的具体含义是指人们为解决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手段、政策。

政策工具有两大类、三大类和四大类的划分方式。两大类通常被划分为“市场化工具”和“命令-控制式工具”;1997年世界银行年度报告中指出政策工具可以分为四类:利用市场,创建市场,环境管制和公众参与。本文以世界银行的政策工具为基准加以整合,将环境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控制型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公众参与型工具。

(一)命令-控制型工具

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具体手段有很多种,如标准、禁令、许可证制度、区划、配额、使用限制等。在我国,命令控制型工具是环境治理的主导型工具。我国现有的命令一控制型政策工具主要有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我国现有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一系列条例,以及山西、湖南、贵州、广州和福建等省市制定的相应的生态旅游管理办法或条例,加上《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经济激励型工具

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工具是将环境管理行为直接与成本效益相连,利用市场机制,让主体有选择行为的权力,以求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所需的环境效果,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市场均衡。经济刺激型工具的理论依据是“庇古理论”和“科斯定理”。“庇古理论”和“科斯定理”二者都是以环境问题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为前提的。近年来,森林认证、国际碳补偿、生态补偿等环境政策工具引起人们的关注。森林认证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向消费者提供各种有关森林经营的生态可持续性信息的有效的环境政策工具,两个主要的认证组织是泛欧森林认证委员会和建立在墨西哥的森林管理委员会。碳补偿是一种新的环境政策工具,其本质是对能减缓气候变化的天然库(如森林)中的碳吸收提供国际补贴和资金激励。

(三)公众参与型工具

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参与环境管理的设计、监督、实施。现阶段,人们使用较多的是环境标志制度和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环境友好产品,为了将这类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分,人们设计了环境标志制度,中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始建于1994年,对保护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7负责起早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实施正确的环境行为,已有多个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通过该认证。

三.环境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

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累积性,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问题还较为严重,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良好的宏观、微观环境,通过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资源税收制度,如森林资源税、水资源税等。还可以利用其它经济激励型手段进行有效调控,利用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动旅游开发经营部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我国自愿性环境政策工具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以成本低、平等性高、激励作用强等优点使得其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每一种环境政策工具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它的使用都受到的一定条件的约束。在选择环境政策工具时,没有必要局限于某一种环境政策工具,也不必期待通过发展或完善某一种万能的环境政策工具来解决所有的生态旅游问题,充分重视环境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及各自的特点,通过环境政策工具的科学组合,力图实现在约束条件下环境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最终地实现解决生态旅游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各类政策工具组合不合适的话,还会出现制度失灵的情况,比如命令控制工具可能会和经济激励工具中某些具体手段之间出现相互排斥的情况。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但政府主导绝不等同于完全取代市场机制。因此,在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应兼顾环境、经济、政治各方面因素,力求工具与市场以及各环境政策工具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以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3.

[2]罗杰.拍曼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上一篇: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探析 下一篇:关于危险驾驶行人罪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