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

时间:2022-10-15 03:36:54

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

【摘要】 目的 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8例患者均行全麻, 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 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 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治疗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发展比较缓慢, 临床早期症状隐匿性较强。河南桐柏县人民医院2008年5月~2012年6月先后收治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OPLL患者, 均采用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 其中男5例, 女3例;年龄31~68岁, 平均53.7岁;病程5~48个月, 平均22.3个月。临床表现: 6例四肢麻木, 并有疼痛感, 5例四肢无力, 步态蹒跚, 1例有严重四肢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X线及CT显示椎体后方有高密度骨化影, 形态大小各异。多见于C3、C5。参照日本JOA脊髓功能评分, 13分1例, 9分4例, 6分2例, 4分1例, 平均8.1分。

1. 2 治疗方法 8例均行全麻, 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

1. 3 疗效评估

1. 3. 1 颈脊髓神经评估 依据日本JOA脊髓功能评分, 轻度损伤:13~16分;中度损伤:8~12分;重度损伤:

1. 3. 2 四肢功能评定标准[1] 根据患者肢体麻木的程度、肢体灵活度、肢体运动功能、步态和括约肌功能等综合评定。优:四肢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四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良: 四肢症状部分消失, 四肢肌力明显增强, 运动功能有改善;可:术后症状和运动能力改善不明显;差:术后症状和运动能力均不如术前。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专业SPSS12.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术后随访5~48个月, 平均31个月。

2. 1 颈脊髓神经恢复程度 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 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四肢功能评定 本组术后四肢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例, 良2例, 可1例。

2. 3 并发症情况 未出现血肿、脑脊液漏或者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 未见颈椎反曲现象发生, 未出现螺钉断钉和松动现象。

3 讨论

OPLL一般起病隐匿, 发病呈现渐进性, 严重者可致瘫致残。但其发病机理虽尚不明确[2], 但后纵韧带呈现斑点状骨化病灶是其早期特征, 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导致骨化病灶向椎管方向增生, 造成椎管空间变小, 压迫脊髓神经, 产生一系列症状。颈椎局部症状是初期症状, 后相继出现四肢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前后突出几乎是相等的, 术中可根据椎前和椎间突出部位确定病变位置。病程较长或者高龄的颈椎间盘症患者, 往往骨质增生明显, 病变颈椎通常在两节段以上, 后纵韧带出现部分骨化, 常与突出的间盘相粘连, 术中减压至后纵韧带时一定要谨慎操作, 避免用力提拉。后纵韧带部分骨化的患者, 在突出间盘切除后, 还需切除肥厚增生的后纵韧带, 这样才能解除脊髓压迫。术中要先从肥厚增生及骨化较轻的后纵韧带处入手, 用细小、锐利刮匙在后纵韧带与硬膜之间小心进行, 逐步扩大减压范围。切除部分骨化的后纵韧带时, 要一边减压一边填塞明胶, 以防止长期受压迫的脊髓微循环再灌注性损伤[3]。术后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和脱水剂一般可不使用止血药物[4]。有研究表明[5], 无明显临床表现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 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时, 临床症状会明显加重, 只要术前明确确定责任病灶, 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本组数据表明, 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显著, 没有明显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现代颈椎外科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3:155-200.

[2] 张超,侯文根,徐海斌.颈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附18例报告).山东医药, 2010,50(14):56-57.

[3] 姚建华.颈椎前路减压并发脊髓损伤加重的原因分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999,9(5):274.

[4] 胡炜,孙天威,方钊,等.颈前后路联合一期手术治疗巨大颈椎间盘突出效果分析.天津医药, 2013,41(7):728-729.

[5] 冯达周,陈理端,刘东光.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治.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17(16):1969-1972.

上一篇: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下一篇:47例人工流产并发症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