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素描的“传神写意”

时间:2022-10-15 02:40:40

浅议素描的“传神写意”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艺术由单一的模仿写实向多元性发展,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素描面对现代绘画的发展,也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体系结构与发展方向。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笔者受尼柯莱德斯的艺术思想的启发,以视知觉理论为依据,重新诠释了素描的“传神写意”。

关键词:“传神写意” 感觉 情感共鸣 精神本质

一、关于素描的问题

素描在美术教育基础训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各类美术学校都很重视素描教学课程。一些学校较重视以苏式教程为主体的素描教学方式,也有一些艺术教师、艺术家偏向于结构素描教学。无论是结构素描重视对形体结构的理解把握,还是“全因素”素描重视对光影的感受与表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重视视觉的真实。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有意思的现象:一些从写实意义上被认为是素描基础不全面的学生,虽然他的作品所表现的造型与客观物体的真实精确性存在差异,但是画面却生动有趣,从其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有意味、有语言或者有个性。反之有些作品写实性非常高,技法娴熟、结构准确,然而画面却不能打动观者。

二、关于素描问题的探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寻找原因。

1.既定的经验影响。虽然在当下的素描教学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理论和方法,但在以往长期的素描教学实践中逐渐演化成的某种既定的经验和概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审美标准的“约定俗成”,这会使教师、学生,甚至艺术本身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教师们总会习惯性地向学生一再灌输诸如比例、形状、结构、透视、明暗、质感等素描几大要素的知识,这些素描因素的正确掌握确实能充实画面,但如果学生被这些框住,只关注这些方面,就会束缚他们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2.学生主体主观参与。由于有了固定的模式,有些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或者为了得到肯定,也愿意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创作,把创作放在对对象的精确表现上,因而才会出现技法层面水平超高,却没有真实想法、没有情感表达的作品。这样的素描创作活动其实就演变成了一种“描画”的过程,学生主体主观参与少,学生与对象的精神沟通被阻隔,学生的思维智慧没有体现,学生的情感流露被忽略。

3.感觉的重要性被忽略。波洛克说:“当我进入画中时,我一时意识不到东西是不能通过强力得到的,而需要用心灵去接近”。心灵的接近就是一种互相的感觉,好像两个磁场,在绘画者与对象间产生共鸣。然而由于当下的素描教学不注重把感觉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来加以开发和引导,弱化了素描对情感的朴素呈现,而只局限在再现体积与空间深度的技巧之中,以至于我们常看到那些画面只关注作品的完整性和技巧性以及再现对象的大量细节,却无法将被再现对象最基本的精神特征突显出来,没有“神韵”。学生视知觉能力被限制在很低的水平。

三、关于素描的“传神写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艺术由单一的模仿写实性向多元性发展,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素描面对现代绘画的发展,也就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体系结构与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笔者在素描教学中积极探索尝试,以视知觉理论为依据,重新诠释了素描的“传神写意”。

中国传统艺术精髓之“传神写意”是把立意看作用笔之本,“本”即统帅。“意”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内涵,是画家主观世界的复杂反映,即各种感情、理想修养、气质等等。一旦笔行纸上,意在笔中,实际上已变为一种潜意识的活动,这时起作用的是由意而产生的气,在气的驱使下,画家可能达到王僧虔所说的“心意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的境界。

笔者认为素描也一样应该追求“传神写意”,即不以摹拟对象为艺术的最终目的,着重抓对象的精神特质、本质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共鸣。是重视“写”素描,追求将表现最朴素感觉置于素描技巧之上的整体考虑。作者在创作时抓住与对象激起的瞬间感受并在这种情态下来把握自己瞬息万变的情绪,抓住来去倏忽的创作灵感,保持创作冲动的新鲜性和连续性,不失画机,一气呵成。

正如全显光在《视觉记忆,动向造型与素描的基础训练》一文中指出:艺术形象的深度和艺术的完美性,不是由描摹对象的程度来决定的。我们画画,严格来说,不是画对象本身,而是画对象给我们的深刻感受。

我们来看看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素描中“传神写意”的吧。比如卢・弗洛伊德的作品,他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形象,通过某种姿态、手势或表情传达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通过他的艺术表现,从而把他和我们的现实联系起来。尼柯莱德斯更直接提出:“让直觉将你引向辉煌”的艺术思想。艺术家的眼光扩展到出人意料的地步,越过对象而进入到它的内部,在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相似中发现了盎然的生机,这些在梵高的素描作品中也能看到。可见,艺术大师们首先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物象表达感情,感情系第一要素。仅关注绘画细节再现只会使艺术表达被遏制或者丧失殆尽。在艺术中,感情必须在被四边界定的画面上表现出来,它要集中和加强我们所要表达的感觉。

《文心雕龙》里《总术》篇结尾概括了四句话,叫做“先务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用在素描上也是恰当的。首先一定要掌握大体、整体抓住一点,即主要的东西,那就是对象的精神本质。眼看到的不是“繁”而是“要”,不是“万”而是“一”。拷贝式的描画、细节的罗列都不是真正的素描艺术,只有能动地反映对象的精神本质才能画出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理解这一点,对我们很好地进行素描的“传神写意”是很有帮助的。

四、关于素描“传神写意”的特点

“传神写意”的素描是如此重视作者的感受与对绘画的本质的追求,其特点可用“三轻三重”来理解。

“轻真实”:不要求作品与现实物象的真实度。

“轻模式”:没有固定的表现模式、样本,拒绝“模仿”。

“轻完整”:因为作品体现的可能是瞬间的感受,表现的是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不要求作品的完整性。

“重选择”:重视创作者主体主观的投入和对表达的主动选择。

“重感受”:重视对象特征、氛围等带给作者的瞬间感受或者激发的内心共鸣。

“重表达”:重视鼓励创作者运用各种形式各种工具来表达主观感受,渲染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beim) 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这样写道:“视觉完完全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它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人们常常会形容一个人对事物视而不见,就是说他没有关心过眼睛所扫视的东西,或者说对看过的东西没有兴趣,因此没有留意该物象的存在。

那么换句话来说,人对他看到的东西感兴趣,他就会去“观看”,去有意无意地记忆,如果他观看的东西能引起内心的某种情绪,那么他就有可能想把他所看到的记录下来,如果这位观者恰巧是一位画家,那么他一定会通过绘画形式来表达他的感受。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事实上一旦事物能引起视觉的注意,那么“观看”就有从一件复杂的事物中选择出几个突出标记或特征的能力。这种突出的标志不仅足以使人把事物识别出来,而且能够传达一种生动的印象。

这就充分说明了选择的重要性,自己选择的一定是自己最受到触动的,最受到触动的一定最能表现。

而对对象的感受是主观的理解,是直觉地概括事物的体验过程。可能是一瞬间的触动,也可能是唤醒了以往的记忆或是想表达的欲望,对象的某一点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作者或在顿悟中体会到物象表达的直抒快意,或体会到笔意挥动中的灵魂自由。这样的作品才有味道,才会有意味,这就是重感受的意义。

既然不用关注细节,不用关注相似,那么作者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去选择最能抒发感受的表现形式。画者选择使用自然赋予的极其丰富的材料、工具,能动地、创造地通过艺术的形象与手段,去表现、去抒发、去感动观者。在笔与纸接触的瞬间,对材质的驾驭和偶发效应的并生或许又能引起创作者更多更深层的感受,激起新一轮的创作灵感与欲望。这样的表达最真实,能通过素描表达内心泉涌的感受与想法,这也意味着可以进入到一个无限的创造性空间之中,这就是重表达的意义所在。

五、关于素描“传神写意”的教学

笔者认为在素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体会素描的“传神写意”,学会和敢于表现心灵和精神本质,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践。

1.强化短时速写

速写本身就是一种时间很短的素描。笔者用“短时”来定义速写,是因为这里所指的速写时间较我们习惯理解的速写要短很多。传统的速写基本是以画家完成作品为结束,而短时速写是以时间到为结束,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甚至3分钟。在那样短的时间里,学生必须快画多画、大胆投入,来不及思考就把直观的感受画下来,迫使学生的注意力脱离知觉对象表面琐碎的细节,迅速把握接近绘画的本质――将对象在他身上激起的感受选择并表现出来,就像尼柯莱德斯的艺术思想那样,形象大于思想,直觉大于理念。用直觉的痕迹显露素描的最基本、最朴实的本质,产生共鸣的与绘画的自信。

2.设计默写练习

因为没有临摹的对象,学生在无意识中会表现出主观的东西,会服从油然而生的意念,回味感受而不是强迫自己去思考与所“描”对象的真实性距离。此时,学生必然会专注于表现对象的特征、整体和感受,从而展现个人的鲜明个性,这对他们今后的创作是大有益处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形体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处理的方法也因人而异,画面的线条如轮廓线、解剖结构线、形体构成线、辅助线等都会因人不同而出现或具体、或抽象……不要限制他,就让他随意“涂鸦”吧。

3.允许选择工具

在素描课上,教师尤其要允许学生选择表现工具,鼓励学生通过工具来辅助表达感受到的和想表达的作品,选择的纸张如铅画纸、皮纸、瓦楞纸、宣纸、色卡纸等;选择的工具如毛笔、钢笔、铅笔、炭笔、炭精条、蜡笔等。工具的合理运用实际上也是灵感的丰富源泉,其运用有时会创造出无穷的、有意味的“传神写意”之作。一个艺术家面对同一个对象,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表现,其呈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同一对象尝试不同工具,从中体现表现力,激发感受。

4.鼓励夸张变形

要消除学生面对对象的顾虑,鼓励他们果断下笔,形的准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去尝试,任何合乎视觉印象的造型都应视为有趣的尝试而被肯定,使个性化的作品产生。我们常说“增之一分嫌肥,减之一分嫌瘦”,但在这里,需要加工的地方可以放心大胆地加,也可以根据要求尽量减。对象的变形或夸张、简略都是被允许和鼓励的。米开朗琪罗喜欢缩小他作品中男女之间的形体差别、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则拉长他笔下人物的比例、弗洛伊德的人物总有一些透视上的怪异……把对对象的准确转化为视觉感受的准确,从而使作品更具“传神”魅力。

瓦伦丁・塔特朗斯基曾说:“好的素描让人看到的不是表现手法,而是给人的视觉感受。”这种视觉感受既是对象给予的,也是作者创造的。从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观点,到素描的“传神写意”,都是重视对对象的精神本质和画者的思想感情的追求,在素描教学中应加以重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戈德斯坦.素描手册[J].雨沉,译,世界美术.

[2]米・谢・科佩金,尼・尼・列宾.俄罗斯素描解剖教程[M].郑培英,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7.

[3]钟涵.素描需要再认识[J].美术研究,1990(4).

[4]靳尚谊.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5]马克・勒博特.只消看图……[J].华辰,译,世界美术,1988(1).

[6]乔玮,威维.卢・西恩・弗洛伊德的素描艺术[J].世界美术,1992(3).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上一篇:企业供应链管理直接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实务操作讲解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