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

时间:2022-10-15 02:08:10

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

[摘 要]画图策略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易于直观理解的图画,小学生学会运用画图策略,可以激发其思维、引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案例,再现运用画图策略的过程,探究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1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运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探究”(JCJY130407040)的研究成果。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而画图策略是数形结合的忠实实践者,一图胜千言,小学生对画图的直观理解能力远远大于对汉字的抽象理解能力,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游弋得更深、更远、更长,逻辑推理、创新意识、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数学素养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一、画图策略的运用

画图策略的运用,首先从培养小学生识图开始,从图到文字,再从文字回到图,实现文字与图画的转化。如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先复述图意,学生有些为难,于是笔者先示范:甲车运货45吨,乙车比甲车多运1/3,乙车运货多少吨?学生原以为很难办的事情,谁知一听老师说,茅塞顿开,思维一下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图意明白,数量关系清晰,列式解答便不在话下。渐渐地,学生的识图能力得到了增强。

课堂教学第一阵地示范引领画图,田思思老师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让学生画图表示1/2、2/4、4/8,感悟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衡素敏老师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借助点子图的画、圈,感悟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许娟老师在《速度时间和路程》中,让学生借助画线段图,将数学名词“速度”诠释得淋漓尽致;李芳芳老师在《最小公倍数》中,引导学生多次尝试画方格图,感受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内涵。

示范引领之后,在交流分享中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如练习:

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周长相等,( )的面积大。

A.长方形

B.平行四边形

C.相等

学生的选择比较丰富,各个选项都有人选。按照惯例,学生一一陈述自己的观点,笔者逐一引导:相等是不可能的,如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分别也是6厘米、4厘米,那么周长是相等的,(6+4)×2=20(厘米),但面积是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即6×4=24(平方厘米),而平行四边形以6厘米为底的话,它的高一定小于4厘米,如果以4厘米为底的话,高一定小于6厘米,因为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所以平行四边的面积一定小于长方形的面积。

有理有据,画图逼真,数据准确,一气呵成,学生即将宣布正确答案之际,郎××慢悠悠地站起来了:“不一定,那要是边长不一样呢?”显然这是他瞬间产生的想法,所以有点底气不足。笔者耐心地请他把话说清楚,“什么?什么边长不一样?”学生也叽叽喳喳的:“坐下吧,别唆了。”笔者提醒学生:“同学们,咱们不要剥夺他说话的权利,好吗?别着急,也许郎××讲得有道理呢。”郎××依旧站着想着,突然跑到讲台上,在刚才的图旁边画了一个细长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9厘米,宽是1厘米,而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不变,然后底气十足地说:“看,周长还相等,都是20厘米,可是长方形的面积9乘1等于9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可能是6乘3等于18平方厘米,这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大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可能是6乘1.5等于9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还相等呢……”学生活跃的思维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了新的局面。

渐渐地,学生独立作业时就有了画图的冲动,一拿到题目,就会不由自主地画上两笔。三画两画,题意明白、数量关系清晰,方法就有了,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尝到了画图的甜头,自己就会常常使用画图策略,在帮助同学学习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搬出自己的绝招,边画边讲。讲者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学听得心悦诚服,慢慢的,学生养成了画图的好习惯,教室里充满了思想碰撞的欢乐。

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图画多了,量变的堆积必定带来质变的飞跃,能够逐渐了解画图的精髓。画图,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笔者坦诚地告诉学生:“其实我刚刚看到这道题时我也不会,你猜我怎么办,我首先将题目中的信息一条一条地画出来,放在眼前仔细观察,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我坚信一定有突破口,一边找一边画一边想,像过电影似地一遍遍地筛选过滤,最终逃不掉的那一截线段图就是全题的命脉,就是我们眼中的救命稻草,抓住了它,顺藤摸瓜一举得逞。”让学生看老师是怎样通过画图将一道难题从不会到会演示出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教师也不是天下无敌,教师只不过运用了画图,愿意多尝试,尝试多了就熟能生巧了。

现在,爱钻研、独立思考的学生多了,能自己解决的绝不再问老师了,偶尔来问问题的学生,一见面就说:“王老师,我是这样画图的,第一步……,第二步……”先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给老师听,笔者静静地倾听,最后稍稍一点拨,学生大喊,“哦,我原来只差这么一点点”“原来问题在这里”“原来应该这样啊”……有时候我准备开讲的时候,总有学生大叫:“稍等一会吧,老师,我马上就画出来了!”画图居然成了他喜欢并且必须完成的事。

学生的种种表现、种种变化,无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进发:有了策略,摸着道了,敢于尝试,勇于实践,愿意独立思考、乐于钻研,并且享受这个过程。最可贵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慢慢地在提高,这正是数学教师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这是数学教师最大的幸福。

回头看,画图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通过画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告诉孩子,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寻找方法策略,就是不断发展抽象能力,就是不断在尝试中构建自己的经验世界。因为教材上的数学知识是经典,它是前人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我们只有通过细化、具体化、形象化,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当年前人走过的道路,追根溯源,回到事物的起点,我们就能自然地获得知识,也就是徐长青老师提到的华罗庚先生的“‘退退退’,退到源头,找到活水,然后顺流而下,美美享受沿途的风景,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领思想,抛砖引玉,更多的方法策略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尝试、总结体悟,相信随着方法策略在数学学习中的不断涌现,密切交织,相互渗透,解决问题就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影随形,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探究,去享受更美妙、丰富、未知的数学世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健.《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32).

[3] 吴梦楚.巧用符号 训练思维[J].教育观察,2012(1).

上一篇: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新形势下我国氧化铝工业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