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纪录片解说词的亚语言及特性

时间:2022-10-15 11:29:40

解读纪录片解说词的亚语言及特性

[摘 要] 解说词作为构成电视纪录片“声、画”语言系统中声音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纪录片当中起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随着电视纪录片技术的革新、创作观念的突破及影片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等,解说词出现的方式也随之复杂多变,或直接或间接或符号化以及能指、所指等。针对解说词不同的变换方式,本文力求从“大解说词”的概念入手,重新解读、论证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及其亚语言和特性。

[关键词] 解说词;解说词的亚语言;特性

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客观是经过主观意识选择下的客观。电视纪录片作为一个声、画结合的艺术,它不仅为我们提供直观的视觉形象,也为我们的听觉提供富有想象、联想、情感的文字解说及声响信息等。解说词作为构成电视纪录片声、画语言系统的一个分支,我们该如何解读当下变化多样的解说词呢?一起来探讨、分析。

解说词的提法究竟典出何处,已经很难准确地考证了,从字面上看,解说无非就是“解释说明”的压缩用语。那么什么是解说词呢?《现代汉语辞典》对解说一词作出如下解释:解说――解释说明。①说:具有解释、言论等意思。词: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等。②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解说词就是:“解释说明的文字”。这种界定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其一过于笼统、含糊;其二很难与电视的声、画语言系统融为一体。在《广播电视词典》中对解说词的界定为“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节目的文字稿。它介绍、叙述新闻事件和节目内容,发表议论和抒情。解说词是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手段”。这种界定的问题在于:其一,“文字稿”的说法过于含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节目创作前的文字脚本或策划方案。其实电视解说词写作同所谓的“文字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二,仅仅把解说词限定在“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节目”之内,显然难以涵盖解说词的使用范围。其实,在各种电视节目当中,都可以不同地使用解说词这种创作手段。③

徐舫州教授在《电视解说:安排与处理》里对解说词有这样一个界定:就是把相当长度的画面,配上一定字数的解说声音,两种因素合成播出,其中那些除去同期声之外的后期配上的有声语言部分,都可以称为“电视解说词”。④这种界定方式未免有点过于笼统,而且不是十分严谨。

什么是解说词?其实简单理解就是:起到解释说明性的文字,帮助人们理解事物的一种辅手段。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解说词呢?笔者认为随着电视纪录片技术的革新、创作观念的突破及影片模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等,解说词出现的方式也随之复杂多变,或直接或间接或符号化以及能指、所指化等。所以本文给出这样一个大解说词的定义:只要是对观看纪录片的受众在理解主题及画面语言时起到解释说明作用的一切文字及声音元素。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只要能够帮助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起到对主题及画面语言解释说明性的文字(字幕)、现场声(当事人口述、讲解、采访、谈话等)、配音、音乐、音响、无声等元素及语言信息符号。

由于这个定义包含了字幕、现场声(当事人口述、讲解、采访、谈话等)、音乐、音响、无声等语言信息符号。笔者把它们称之为解说词的亚语言或间接语言。

人们通常所说的解说词――主要指配音,也就是把写好的解说词通过配音人员的朗读,转化成我们听到的这个有声语言的部分。笔者把这种约定俗成的解说词定义为解说词的第一语言或直接语言。

那么解说词的亚语言有哪些特性呢?

(一)音乐

音乐是纪录片创作者最主观思想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构成解说词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善于抒感的电视综合语言之一。它作为一种语言表情达意、刻画人物,补充无语空白,还可以将镜头和空间无限延伸,表达画面的“言外之意”等。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情绪、让人产生联想、想象、情感上的共鸣等作用。

在纪录片《沙与海》中,“打沙枣”这个经典段落里面,共用了17个镜头,时间长度是两分四十七秒,其中音乐时长是一分二十八秒,其间没有一句配音解说,全靠音乐和画面的配合表达编导的意图。编导巧妙地运用音乐与画面的结合,表达出在西北的大沙漠,刘泽远一家靠天吃饭,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艰辛。同时这种凄凉的音乐,又给人怜悯、深思、同情……编导又将沙枣树耐旱耐寒、果实又甜又涩的特性介绍给观众,衬托出刘泽远一家坚强地在沙漠中生活。

通过音乐和现场声(亚语言)的表现手法,比直接用配音解说表现得还要深刻,留给观众很多的想象、感受,还有情感共鸣等,通过这个感觉荒凉的音乐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创作目的,传递给受众的情感、主题思想等淋漓尽致,再加上现场的风声、打沙枣的声响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音乐和现场音配合之巧妙,运用之合理,堪为绝妙之笔。

纪录片《的诱惑》,在开头使用的音乐,温和而又神秘,再加上歌词,把作者对的神往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把配音解说与歌曲巧妙互换,融为一体,来表达对的崇敬与神往。

背景音乐是经常使用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纪录片当中它能起到: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倾向、地理环境及位置的交代,同时也是增强画面现场感、真实感的方法之一,以及说明被采访人的身份等。

在纪录片《走进》当中,音乐是创作者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创作的。每次音乐的变换都起到了很好的对比和节奏调节的作用,把国共两党之间那种溢于言表之情及对抗日的态度和做法展露无遗。纪录片《幼儿园》当中的歌曲《茉莉花》起到划分段落层次,调节影片节奏等作用。

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最善于充分而深刻地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罗曼•罗兰说过“唯有音乐才是把我们的精神生活引向感觉生活的媒介”,尼采则说过“没有音乐,生活是个错误”,爱因斯坦也说过“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可见音乐在各个方面的运用之广泛。

(二)音响

音响也是电视纪录片解说词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电视纪录片当中起到延伸解说词及画面语言的意义、深化感情、感染观众等,更好地展现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远在北京的家》当中,开头运用鸡鸣和狗叫声,我们很容易读懂这个地点在农村,而且是早晨。在《望长城》中寻找王向荣一个段落之中,记者来到王向荣家的时候,他们家里的鸡叫和黄牛的叫声等,创作者很清楚地利用音响交代出所处的环境等情况。还有在其他纪录片当中的打架、吵架等,都能说明音响在纪录片当中表现的力度和事件的发生及进展情况等。

在《最后的山神》中,孟金福作为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在黄昏下表演萨满跳神这一段落中,摄影师利用夕阳特有的方向和色温,借着最后一位萨满跳神暗示神灵的远去,更渗透着鄂伦春人对民族没落的无奈与悲凉。通过孟金福这最后的一跳,鄂伦春人特有东西在渐渐远去。我们再也听不到那萨满鼓的声音和原生态的唱腔,再也看不到鄂伦春人原生态的舞蹈。通过现场萨满鼓和舞蹈的声响,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三)现场音

以纪录片《望长城》为代表的纪实风格的出现,人们更加注重现场音的录制和使用,它能带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我们的现场感,更加说明我们记录的真实。在影片当中起到叙事、解说、调节节奏的一种方式,为我们解读纪录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有很多纪录片是通过采访当事人、知情人、被拍摄人物(对象)的口述、现场的语言等让大家了解创作者在讲述什么事情,表达出编导的创作意图;在纪录片《俺爹俺娘》当中,焦波的讲述就是起到一个很好的叙事、结构、承转的作用,始终贯穿之中,我们很容易理解创作者给我们传达的信息。

在纪录片《老头》中,从头至尾没有一句配音解说,都是创作者从老头们支离破碎的现场聊天中获取信息,经过客观记录主观筛选之后的真实片段,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老头们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的生活状态。把老头们的方方面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且叙事流畅、完整。

纪录片《英与白》也没有一句配音解说,通过创作者跟踪拍摄大半年的时间,经过客观展现,加上字幕和音乐音响的交换使用,让我们解读到一个孤独的灵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屋里的人很无奈。”那种人性的扭曲、社会的繁杂等。而且有了这个现场音(电视)的存在也把英与白的生存环境、外面世界的变化及她们内心世界的深处展露无遗。

这些叙事方式的使用,巧妙、恰当地表达出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及主题思想。纪录片中客观记录是灵魂,主观选择是主题突出的手段。巧妙地化现场的声音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是运用亚解说语言的巧妙之处。

(四)字幕

字幕作为电视纪录片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构成解说词亚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需要说明的人、事、物及细节。有了字幕的出现让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创作意图等,而且字幕在电视纪录片当中起到很多元素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当中,字幕的出现就起到段落转场、承转、人物事件的说明、画面节奏的调节等作用,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没有什么障碍。如果把其中的字幕都转化成配音解说,就把影片的节奏给打乱了,现场气氛的味道也大大降低。

字幕在纪录片《英与白》之中不仅起到说明、介绍基本情况、交代人物、交代环境、交代关系等作用,而且还起到调节节奏的作用。还有在纪录片《幼儿园》当中,小孩很多而且也不大好认,但是有了字幕的出现能让我们很好地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基本情况,起到很好的说明作用。

(五)静音

静音作为纪录片解说词亚语言组成的一个部分,往往在纪录片之中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更能体现出创作者及拍摄对象的情感、情绪等。

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焦波的父亲去世一个小段落里,表现焦波对逝去父亲的思痛之情,创作者运用了十秒钟的静音,焦波一个人坐在父亲的坟墓前,默默地望着父亲的坟墓,这种情绪的酝酿,使广大受众被这种深深的父子情所打动,流下了无数的情感泪水。静音的作用使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是音乐的渐起,更加弥足珍贵使这种情绪、情感得到延伸。

不同形式的解说词亚语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视纪录片,这些元素语言符号的有机结合、合理的安排与处理,共同参与完成了整部纪录片的创作,对一个完整的电视纪录片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元素。对纪录片解说词及其亚语言的分析探讨,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分析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性打下基础。

注释:

①②《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285页,第221页。

③④ 徐舫州:《电视解说:安排与处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第5页。

[参考文献]

[1] 王列.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莹(1986―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及影视基础理论;朱荣清(1984― ),男,河南周口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及纪录片理论。

上一篇:色彩在电影世界里的烘托作用 下一篇:解析电视剧《蜗居》经典台词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