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5 11:20:50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课程编制是各级各类医药院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稳定教学运行秩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中药学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基于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课程编制的明确分工、避免冲突、“以人为本”以及保证质量等基本原则,探究中药学类专业课程编制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从而使课程编制成为提高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关键字]课程编制;中药学类;二级课表编制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123-04

Practice and cogitate o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bachelor degree major in Chinese medicine

DU Xiaowei1 YANG Bingyou1 XIE Hailong1 LU Chen1 WANG Xueting1 LIU Yuan1 YU Dan1 YANG Tiansong2

1.College of Pharmac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 China; 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daily teaching work in all kinds of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abilize the order of teaching and to train the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this article, we set pharmaceutical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lear division of labor, conflict avoidance, "people oriented" and quality assurance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mode of secondary colleges, to explore specific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inese pharmacy.

[Key word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ary schedule establishment

随着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跨越式发展,人才市场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提高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中药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摆在广大中医药院校面前亟需攻关的重要课题[1]。课程表是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对课程、时间、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要素进行合理统筹而制定的制度化表格,是一个学校教与学高效运行的“线路图”[2]。课程编制是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日常教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积极落实《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重要环节,其编制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着新型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3]。如何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现有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从模式、原则、流程上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优化,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落实本科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环节。

1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方式

新r期我国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面对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新需求,我校大力推动本科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师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以确保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中药学人才[4]。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中药学人才为目标,就要求课程编排者熟知中药学专业特色,明确中药学类专业各门课程的相关性,打破原有的学校统一编排各专业课表的弊端,采用可以彰显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二级课程编制方式。

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因其自身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各院(部)职能部门办学积极性、创造性的优势,已成为广大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校积极探讨并推进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学校将部分管理权下放至二级学院,鼓励各学院建立起自主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模式[5]。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院探索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方式的落实提供了可能。

二级课程编制,是指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通常是教务处)作为第一级,以各学院及承担医学类学生培养的附属医院具有教学管理任务的职能部门为第二级,实行学校-院系分级管理课程编排的管理模式[6]。在二级课程编制模式中,学校教务处主要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编排、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以及排课过程中的协调与服务工作;以二级学院为主的教学职能部门则主要负责制定本单位各学期教学计划的执行方案,以及进行本学院范围内专业课表的编制工作[7]。例如我院依据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中药学科课程种类、课程设置的专业特色,结合本学院实际科学、妥善处理课程、时间、班级、教师、教室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我校本科中药学类专业发展效率与效益“双赢”的局面。院校二级课程编制模式,是中医药院校找准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加强中药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进行课程编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落实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

2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表编排的基本原则

我校中药学科作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四十四年的办学经验,本科中药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与运行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综合实力已位于我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培养继承、发展型中药学类人才,需要理顺关系、改革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育教学运行的机制[8]。其中,课程编制工作是执行教学计划、落实中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保证培养中药学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药院校教学稳定运行的前提。二级课程编制,是近年来出现的适应医药类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新型排课管理形式,它立足于中医药院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从学生与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力争将课程、时间、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因素进行时空优化组合[9]。为了实现稳定教学秩序、培养中药学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2.1 明确分工原则

二级课程编制不同于传统的一级课程编排模式,在进行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时,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思路的转型,重新定位管理职责,主动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明确区分学校教务处与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10],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1 服务侧重点方面 教务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以及提供服务,统筹全校教学资源、系统基础信息的维护;二级学院负责落实各专业教学任务的授课教师以及具体的课程编排、录入工作。

2.1.2 教学计划落实方面 教务处负责结合中药学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学校校历;二级学院负责依据下一学期学校校历,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教学计划的执行方案,编写中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进程。

2.1.3 课程的编排方面 教务处主要负责安排中药学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二级学院则负责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编排。

2.2 避免冲突原则

避免冲突原则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就是要避免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教师三者之间的冲突。如:(1)同一教学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只能安排一门课程;(2)同一教师在同一时间只能安排一门课程;(3)同一教室在同一时间只能安排一门课程;(4)为每门课程安排的教室,其类型和座位数应满足该门课程的教学需要[11]。在前期手工排课过程中,冲突情况经常不易被排课人员所察觉,随着排课软件的逐渐引进,以上冲突情况可通过前期的软件设置加以避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编制的准确性。

2.3 “以人为本”原则

我校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是在院校二级课程编排模式下展开的,其突出优势是二级学院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教师的实际需求,优先考虑学生利益、力争体现教师利益,践行二级学院“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教学管理理念[12]。一方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编排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合理安排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强调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如中药学专业的中药鉴定学课程共128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分别为64学时。在进行课程编制时,实验课与理论课的间隔时间不要过长,保证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及时把握理论课上所学习到的知识点;另一方面,适当满足教师合理化要求,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排课前,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应主动征求任课教师有关课程编制方面的意见,突出“以人为本”,在不影响学校总体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满足部分教师的合理要求。课程编排过程中,学院编排者应深入到承担中药学类专业教学任务的各教研室,了解教研室老师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编制过程中为每一个教研室预留一个集中空闲的时间,以方便教研室内部组织集中学习、开展教学讨论等活动;新老教师同时上一门平行课程时,尽量将经验丰富老教师的课排在前面,以便新任青年教师可以先听课学习后再讲授,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针对教师的一些进修计划、科研活动、实际生活困难,课表编排人员应视情况予以考虑,进而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13]。

2.4 保证质量原则

中药学类专业的课程编制,在确保课程安排o冲突、布局合理的前提下,也要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4.1 优化分配教学时间 应当将一些侧重抽象思维理解、学习难度较大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在上午的1~2节,因为这是学生一天中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间段,如中药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中药化学等课程;相较之下,一天之中的下午和晚上是师生相对疲劳和精力容易分散的时间,可侧重安排一些难度小、易于理解的实验课或是选修课。

2.4.2 确保课程之间的衔接性 基于二级课程编制模式下,学院课程编排者应对中药学类各专业所授课程有整体上的把握,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课周次,保证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14]。如我院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第三学期开设“植物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Ⅰ”两门课程。因学习“植物生理学Ⅰ”,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物体结构、性质及其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在排课时应将“植物生物化学”安排在前八周开课,“植物生理学Ⅰ”排在后八周。同时,实验课应尽可能地排在理论课之后,以在理论课结束后的同一天为优。

2.4.3 文理交错搭配 注意不同性质、不同层次课程交错排课,如文科和理科、理论课与实验课等交叉搭配,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通常同一门课的实验实践课程应与理论课程有一定时间的间隔,保证学生可以在理论课后有一个理论知识巩固、加深地过程,以便实验实践学习更能够得心应手;同时,实验实践课又不能与理论课的间隔过久,否则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遗忘,最优的安排是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在同一天,理论学习在前,实验实践课程在后。

2.4.4 合理布局周学时数 力求课业分配均匀,避免出现课程集中编排的现象。如一门课程周学时≥4学时,应尽可能做到均匀分布,为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巩固时间。

2.4.5 尽量减少交换教室的时间 对同一教师、同一上课对象应尽量选择相对固定的教室。同一上课对象连续两节课,应尽量降低更换教室的频率或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教学楼内,避免学生变换教室造成的拥挤与浪费时间。

3 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流程

近年来,我校不断探索适应医药事业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校、院两级教务管理运行模式。在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推进二级课程编制工作,正是我校努力提高教务管理效能的重要表现。根据笔者多次参与排课工作的经验,将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制的基本流程总结如下:

3.1 课程编制的准备阶段

3.1.1 依据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下学期教学进程 每学期第十二或第十三教学周,教务处下发关于二级学院依据教学计划制定下学期教学进程的通知[15]。根据学校的校历以及中药学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学院负责编排中药学类各专业教学进程,包括下一个学期将要学习的所有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总学时数、周学时、开课周数以及班级人数等信息。制定教学进程过程中,教学秘书需统计中药学类各专业所修必修课、公选课以及该专业限定选修课已达到学分数,为下一步排课工作提供依据。教务主管部门负责论证、修订审查[16]。

3.1.2 确定合班授课的课程 教务处根据各学院上报的教学进程,结合中药学类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时、上课人数、教室资源等因素,本着统筹教学资源、整合分配师资力量,科学、合理地拟制定合班上课的课程。如出现合班上课划分不合理、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况,学院可提出书面建议上报教务处,经由相关人员进行协调解决。

3.1.3 落实每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依据教务处核查通过的教学进程、合班上课计划,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信念,学院教务职能部门认真组织各教研室上报下一学期的任课教师名单工作,为中药学类本科专业各门课程确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任课教师,从源头上保证中药学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3.1.4 广泛征求、听取师生双方的意见和建议 排课前,我院教学管理人员会深入到中药学类专业学生中去,采取有效地沟通方式,虚心了解学生和教师有关课表编制的各种需求与建议,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予以满足。这样既可以生双方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与建设中来,又能实现课程编排的“人本化”。我校中药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每年毕业季中药学类专业中会有许多学生准备复习考研,这部分学生往往希望在课程编制时教师能够将课程排得尽可能地紧凑,以方便他们集中时间备考等。

3.2 课程编制的实施阶段

3.2.1 优化中药学类本科专业各门课程的编制顺序 确定合理的编排顺序,是科学编制中药学类专业课表的重要保障。(1)全校公共必修课,如英语、体育、计算机等,这些课程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且对教学设备、上课环境有一定要求,应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各院编排上课时间[17]。(2)跨学院、跨专业合班上课的课程。在为合班上课的学生编排课程时,因涉及两个甚至更多专业学生的共同空余时间,排课困难较大,需优先安排。(3)优先编排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的课程。如我院部分承担中药学类专业授课任务的教师,通常会同时承担不同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为避免排课冲突、合理安排教师休息时间,我院教学秘书在编制课程表时会将这部分教师的课程优先编排。(4)编排对上课时间、上课教室有特殊要求的教师的课程[18]。例如年纪较长的教师所讲授课程应尽量安排在楼层较低的教室;针对我院个别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过多,适当聘用外聘教师的情况,教学秘书在进行外聘教师所授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给予一定地照顾等。(5)遵循避免冲突、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编排其他课程。

3.2.2 整合教学资源,上报教务部门 初步确定中药学类专业各门课程上课时间、任课教师之后,二级学院需要将各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每门课程对教学资源、设备的相关要求进行汇总、上报至学校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安排情况立足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的原则,合理分配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

3.3 课表初排后的检查、调整阶段

后期的检查、调整工作,是确保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表编制科学性、合理性的最后一道“屏障”[19]。课表初排后,教务处通过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初步拟定的课表下发至学院教学秘书,组织各授课老师进行核对。教务管理人员按年级、专业、班级逐一与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进程进行核对,检查是否有漏排、错排的情况发生。同时,每位授课教师仔细核对课程表,检查自己讲授课程是否存在课与课相冲突、排课不合理的情况等。如出现上述情况,教师可将修改意见报至本单位教学秘书科,由教学秘书汇总至教务处统一协商调整,严防教学事故的发生。最后,经教务处复核通过下发至中药学类专业学生与授课教师手中。

4 结语

为满足当今社会对中药学类本科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强化中药学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的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表编排的原则与流程[20]。这一方面是积极探索一级教学管理向二级教学管理过渡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从培养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入手,充分发挥课程编排在中药学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培养具有鲜明专业特色中药学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药学类本科专业课程编排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课程编排人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遵守课程编排原则,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积极与师生沟通交流,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中医药院校二级课程编排模式的优势,保证编排的课表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培养复合型中药学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6):1355-1358.

[2] 张晓云.独立学院排课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152-15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OL].(2014-9-18).

[4] 黄真,钟晓明,仇凤梅,等.培养本科中药学创新型人才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5):449-451.

[5] 包洪岩,何庆南,殷朝阳,等.浅谈医学院校二级排课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2013(9):9-10.

[6] 周怀瑞,郭艳梅,梁扬眉,等.浅谈当前教务管理工作中排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广东化工,2012,39(8):198.

[7] 张晓云.独立学院排课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2-154.

[8] 鲁曼霞,毛志,张红刚,等.如何构建中药类本科专业中药质量控制管理课程体系[J].科教导刊,2015(8):60-61.

[9] 刘荣.科学合理编排高校课程的措施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5):186.

[10] 李艳芳,黄洪亮,波.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现状分析与探讨[J].教育观察,2016,5(3):33-34.

[11] 王丽花.独立学院排课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科技视界,2014(32):192-193.

[12] 肖立容. 独立学院科学合理编排课程表探索-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5(6):167-168.

[13] 陆雅婷.如何科学编排高校课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101-103.

[14] 黄倩倩.地方院校课程编排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6):230-231.

[15] 林怡仙.关于高等学校课程编排的几点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4):55-56.

[16] 汤方霄,黄利强,胡海涛,等. 学分制下地方高校创新排课工作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3(4):61-63.

[17] 余松林,李超,顾嘉,等.学分制下排课优化浅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6(2):5-8.

[18] 林超.基于教学质量的高校课表编排及其运行管理[J].集美大学学报,2012,13(1):78-81.

[19] 张健立,冯永祥.集宁师范学院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1):27-28.

[20] 刘红,王晓美,秦华.对实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45-746.

(收稿日期:2016-12-02 本文编辑:占汇娟)

上一篇:“既病防变”思想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下一篇:正交设计试验法优选骨刺康复丸水提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