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分析

时间:2022-10-15 10:08:16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分析

摘要:图书馆业务外包是源于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它在20世纪80年代为西方图书馆界所采用,90年代后半期被引入我国,图书馆理论界和业务部门对图书馆采用业务外包的做法褒贬不一,争论较大。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的缘起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编目业务外包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并通过多年的实践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分析

图书馆业务外包,又称“外委”,即图书馆以合约的方式委托书商提供图书馆所需的部分业务功能。图书馆业务外包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在不影响图书馆基本服务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企业资源和管理效率的优势达到降低成本、节约时间、缩短新书加工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使图书馆更好地集中馆内有限的力量,有效地完成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增强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竞争优势。

一、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外包的缘起

(1)高校扩招采编工作量激增。2000年以后,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各高校纷纷合并重组,规模不断扩大,生源数量成倍增加。加之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评估,导致图书册数和生均年进书量与教育部评估标准相差甚远。

(2)联机编目的发展时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编目方式向联机编目发展。常见的模式是大型的图书公司利用知名的联机编目数据源,经过简单加工后,提供给图书馆。国外最有名的编目数据是OCLC,国内较知名的有国家图书馆编目数据中心、CALIS和JALIS等编目数据源,这些数据源规范性、专业性较强,标准程度高。这种共享的平台为书商提供图书馆的采编外包业务创造了必要条件。

(3)书商抓紧机遇开辟市场。高校图书馆的信誉良好,经济效益有保证,与其建立合作关系风险小。高校图书馆经费的增加,促使各书商纷纷关注图书馆这块市场。他们在技术服务方面衍生了大量的服务功能,为图书馆的编目外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实施图书业务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我国图书馆界业务外包的实践来看,许多业务外包案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对原有业务运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认真选择哪些图书馆业务活动需要外包以及外包的程度,没有制定适当的外包策略。那些业务外包取得成功的图书馆,大多数都采取了选择性业务外包策略,以实现对图书业务活动的灵活控制,既能充分利用外部可用资源,又可避免过高的外包风险。通过实践逐步积累经验,扬长避短,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之路。为今后编目外包业务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编目业务外包的弊端

(1)馆藏质量受到影响,不利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不当的编目业务外包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质量下降,使图书藏书组织趋向无序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能力的下降。表现在普遍存在的书目信息覆盖面小、编目数据和技术加工的层次偏低,有一定的差错率。直接影响到检索的查全、查准率,也影响文献资源的共享。造成书商花钱、图书馆不满意的局面。

(2)分编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对于一些新近出版的图书,或是本校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对应的数据在国家图书馆和CALIS无法查到时,书商往往自行编制编目数据。由于书商资质参差不齐,以及对编目条例和使用规则掌握理解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不了解本馆的馆藏,对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历史沿革、分类特色缺乏了解,导致外包的混乱、矛盾及断层,严重影响编目数据质量。

(3)可能给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带来负面效应。一方面它节省了人力资源,克服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但另一方面,它使相当一部分现有人力资源面临重新配置的风险,有可能阻碍内部人员不断学习的热情和意识,加大了图书馆的依赖性,降低了它创新的动力,从而削弱了图书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影响图书馆整体服务的品质。

(4)业务外包的尺度把握不当,将导致图书馆的性质、功能、服务观念发生根本的改变。会失去获得专业技能和构建未来核心能力的机会。这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5)来自外包服务商的风险。在外包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外包服务商可能会向图书馆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使图书馆难以做出科学的外包决策;“道德风险”是指在合同履行中,图书馆无法观察到外包服务商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外包服务商可能采取不利于图书馆的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不诚实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失败,甚至影响馆藏建设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业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图书编目业务外包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藏书组织的科学有序,有利于读者的文献检索需要,同时又有相对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图书编目业务外包的基本原则。

(1)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范围的选择。应当以图书业务及图书馆的实际管理情况为基础,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和业务几个因素来选择业务外包范围和程度。a.从经济因素来考虑,需要评估业务外包相对自制是否具有成本优势。从经济上评价采编业务是否外包,基本方法是将图书馆业务部门的运营成本与服务商的投标报价相比较。b.从技术因素来考虑,需要评估执行该业务需要的技能、知识、方法等因素。如果执行业务所需的技术都是一些成熟的方法、技能,使用的是通用的知识,则认为是成熟技术。否则,为非成熟技术。一般来说,使用成熟技术的业务适宜外包。c.从业务因素来考虑,需要评估外包业务的作用及其对图书馆竞争地位的影响。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高校图书馆在业务外包时要对外包商进行严格的考察和评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投标机制和专家组评审,选定合格的书商。从外包书商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服务和信誉保证等几方面综合考虑,最好选择诚信度、知名度高的大型图书公司。对采购的经济行为透明运作,规范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程序,强化高校采编业务外包的科学管理,把好质量关。与书商签订合同时要全面考虑, 外包协议要详细说明双方的职责范围及最后的工作成果、评估指标、数量规格、经费等。实现图书馆与书商的“双赢”。

(3)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要随时和外包书商联系、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交换意见,加强验收、检查环节。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这样的利益共享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遇到问题及时和外包商沟通解决,使外包商更好地理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宗旨以及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使业务外包能够更好地满足图书馆的需要。

四、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

由工作人员对编目数据进行全面加工,包括采访和编目数据著录标准、图书质量、数据转换格式要求、馆藏和书目等内容,并进行验收和审校工作。这主要基于本馆编目人员熟悉本馆馆藏,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严把数据质量关,防止和减少分类差错。对有错误的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改或删除,确保馆藏数据库的质量和效率,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过去人们在图书馆要找到、找全信息资料,今天他们需要找精、找好信息资料,需要高质量的信息搜寻和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哪些编目业务不宜外包。

(1)分类标引不宜完全外包。不同的图书馆对图书分类法使用本的确定有所不同,分类细则也有所不同,编目实践发现,无论哪个书商提供编目数据中的分类号,相当一部分需要根据本馆的细则进行适当调整,不可照录。尤其交替类目和使用类目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的规定而一成不变。分类业务应该在书商提供基本编目数据的基础上由图书馆专业采编人员根据本馆细则最终完成。

(2)主题标引不宜完全外包。由于开架借阅,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的依赖减弱,而许多图书馆对读者的图书分类知识教育是不充分的(实践起来很困难),导致许多读者对分类的内涵和信息的组织原理不十分清楚,于是他们就希望通过图书馆系统的公共查询系统进行主题检索,然后记下索书号到书库中取书。尤其对于那些图书信息需求的内容明确,而对于需求内容的题名和作者等关键信息不明确的读者,主题检索越来越成为他们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方式。

五、采编部人员的工作重组

业务外包后高校采编人员不仅要对业务外包商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审校以及其他外包业务的审核,更重要的是采编人员将面临着对海量文献信息新的揭示、重组,以及读者分析、读者研究、图书馆各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等,这些工作都要求采编部人员具备很强的采编水平。再如高校图书馆要根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对学生进行以“信息检索与利用课”为内容的图书馆学知识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检索文献信息的本领以及筛选、分析、整理、综合、评价、加工与利用信息的能力,这既是图书馆的一项教学任务,又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学术活动。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致力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现代图书馆管理学和信息学理论、技术方法以及现代化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工作,并由此撰写的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更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学术性。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佟潇.编目外包工作之我见[J].图书馆建设,2007,(4):74-75.

[2]靳随玲.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9-131.

[3]杨翊.编目业务外包的利与弊[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127-128.

[4]牛振恒.图书馆图书编目业务外包须慎重[J].图书情报工作,2007,(8):80-82.

上一篇:《计算学科导论》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下一篇:血乳酸在拳击教学训练中的监控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