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取清泉 造福济众生

时间:2022-10-15 08:29:20

“身残志坚掘甘露,恩泽桑梓功千秋”。中央电视台曾于2006年1月和2010年7月,以《瘸子·裁缝·打井人》、《剑门关内找水人》为题,两次报道了四川省剑阁县瘸腿农民左慎宗凿岩打井寻水的事迹。今年已74岁高龄的左慎宗,从1980年开始,拄着铁棍,佝偻脊背,在海拔800多米的七郎山顶,不屈不挠义务为乡亲们凿岩打井。30多年来,他共拄坏了5根铁棍,用坏了钢锤13把、手锤17把、锄头136把、钢凿錾子不计其数,全家耗资至少在15万元以上,先后打出蓄水量共达2112立方米的5口水井……

耗时9年,他在七郎山岩壁上打出第一口井

左慎宗是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杨村镇杨垭村人。杨垭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七郎山顶,居住着300多户村民。这里气候恶劣,远离江河,十年九旱,滴水贵如油。过去人们为了节水,十几天洗一次脸是常事,有的甚至用煮面汤洗脚,用洗脚水喂猪。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地质勘探队曾多次前来钻井探水,结果都失望而去,只留下了几十处钻井机打凿的深坑。多年来,村民们盼水想水,却又束手无策。

1980年,41岁的残疾人左慎宗拄着铁棍找到村委会,用自家的自留地,交换了村东边豹子岭下没人要的7亩多乱石沟。他要在那里打井找水。

“哎呀,当年地质队那么多机器、那么多能人都没找到水,你逞什么能哟!”亲友们都对左慎宗的想法泼冷水。

“人不能白活一世,这井我打定了!”左慎宗信誓旦旦,底气皆源于他的艰辛境遇——

左慎宗8岁那年不幸摔断了右腿,后来左腿也萎缩了。当时他先是以两个小板凳支撑着爬行,后来改用一根铁棍顽强地撑起身体,跳跃着行走。他12岁时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无情地压在他的身上,使他早早学会了打草鞋、编竹器、刻印章等手艺。20岁那年,左慎宗和朴实漂亮的农村姑娘袁素兰结成夫妻,几年后他们有了两女一男3个子女。改革开放后,左慎宗又学会了做裁缝,在镇上开了个裁缝店,成了村里最早的万元户。可是,左慎宗始终忘不了奶奶和母亲背水的艰难,打井找水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

面对苦苦相劝的亲友,左慎宗平静地说:“我打井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琢磨了好些年了,绝对不是开玩笑!”

1980年冬,大雪漫天,寒风刺骨,“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回荡在七郎山上。一直勇于挑战人生、挑战命运、挑战自我的左慎宗,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找水打井生涯。

当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周年,左慎宗便将在七郎山岩壁上打的第一口井,取名为“三中井”。七郎山上大都为青红砂石、包胆石,十分坚硬。凿井时,一锤打下去震得虎口发麻,手腕生痛。左慎宗咬紧牙关,握紧手锤、錾子日夜苦干。

从此一年又一年,左慎宗的魂便系在了岩壁上。寒冬腊月,他穿一件薄褂子,不惜双腿跪出老茧;夏日酷暑,他通宵达旦苦战,不惧蚊叮虫咬。3年过去了,当打到2米深、3米见方时,洞里灰粉弥漫,没见一滴水珠。村民们都劝左慎宗莫打了,但他就是不肯听。

又过了两年,当打到3米深、5米见方时,左慎宗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清楚地看到井壁渗出了细细的水珠。他激动地大声吼道:“出水啦,我的井有水啦!”

左慎宗打出井水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村中大街小巷。可是,背了几辈水的村民们,尝了水后却说有股泥腥味,没法喝。

左慎宗立刻让儿媳跑到县城,专门找到县疾控中心,请求化验水质。可一打听,化验费需要880元。由于持续几年打井,左慎宗早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便逼着妻子卖掉家中养的猪,才凑够了化验费。20多天后,县疾控中心寄来了盖有鲜红印章的检验报告,证明水质合格,完全可以饮用。左慎宗喜极而泣,他的心一下子放宽了。

眼看几辈人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左慎宗打井的信心更足了。可是,井越往深处打,岩石越坚硬,一锤下去只留下一个白点,一个新錾子用不了多久就报废了。而且随着泉水不断涌出,岩洞里又湿又潮,又闷又热,几乎把左慎宗变成了泥人。但他打井的激情,却像浇了油的大火,越烧越旺。

一晃9年过去了。1989年,蓄水224立方的“三中井”终于打成了。一拨拨前来取水的村民,看见一股股涌流出来的清冽山泉,面对打井功臣左慎宗纷纷发出由衷的赞叹,表示万分感激。左慎宗欣慰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全家上阵奋战20年,又连续打出4口井

1989年秋,仅仅休息了两个月的左慎宗又开始打第二口井。他将这口井取名为“松柏井”,寓意党的农村好政策像松柏一样长青。

这一次,左慎宗已不是一人干了,而是全家齐上阵。他为这支打井队伍分了工,自己和儿子甩锤,母亲捡石块,妻子和两个女儿背石渣。每天清晨,一家人便开始凿岩打井。在左慎宗的带动下,亲家公和亲家母,儿媳和干儿子,孙子和孙女都上阵打井。就连村镇领导,有时也来助阵。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苦干,蓄水246立方的“松柏井”终于打凿成功。而此时,左慎宗早已年过半百。

1993年,杨村镇持续干旱,塘堰干枯,每天到两口井取水的村民络绎不绝。左慎宗看着长长的取水队伍,又开始酝酿打第三口井。

由于长年累月在潮湿的井里劳作,左慎宗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晚上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家人心疼他,经常把手锤、錾子藏起来,不让他再去打井。可是,每次都被他想方设法找到了。

1997年,蓄水268立方的第三口井凿成了。当年正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左慎宗便将这口井取名为“回归井”。

1999年年底,为了庆祝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左慎宗又动工开凿“台澳井”。

2000年12月,左慎宗的母亲不幸病逝。临终前,母亲叮嘱左慎宗:“娃子啊,这口井打完再莫打了。”左慎宗说:“妈,愚公90岁还挖山,您老偌大年纪都在干,我为啥不打了呢?”母亲最终没能说服儿子便驾鹤西去了。那一刻,左慎宗嚎啕大哭,泪如雨下,觉得自己亏欠老母亲太多。多年来,母亲没黑没白地为打井忙碌,去世前一天还在劳动。要知道,母亲是个小脚女人,且已88岁高龄了啊!

2005年,蓄水445立方的“台澳井”基本打成。但左慎宗决定留下的井口,他说,等到台湾回归、祖国统一那天再封井口。

左慎宗打的第五口井,开工于2005年。这口井长7米、宽11米、深12.07米,可蓄水929立方。因为正好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竣工,他把这第五口井命名为“奥运井”。为打这口井,左慎宗差点丢了性命。有一回他带着孙子正在凿井,突然听见井壁上方发出“咔咔咔”的声响,一块巨石眼看就要往下掉。他拼尽全力将正在玩耍的6岁孙子推了出去,“哗啦”一声,一块重达500多斤的石块塌下来,砸伤了他的右背,至今还留下个大伤疤。

也许,连左慎宗自己也没想到,他在打井过程中创造了一连串的数字奇迹——自从1980年打第一口井开始,直到打出第五口井,前后耗时近30年,不仅耗资15万元,而且他还拄坏了5根铁棍,用坏了钢锤13把、手锤17把、锄头136把、钢凿錾子不计其数,投工2万多个,运出3000多方土石。这5口井的总蓄水量达2112立方。

凿壁取清泉,造福济众生

1995年夏天,剑阁县杨村镇遭遇百年大旱,每天到“三中井”和“松柏井”取水的村民不下千人,左慎宗全都分文不收。有人说他是傻瓜,有人说他是为来世积德,他都一笑了之,依然我行我素。当时,左慎宗家正在抽穗的3.5亩稻谷就在水井旁边,但他却舍不得放一滴水,以至于眼睁睁看着庄稼枯萎。而珍贵的甘泉全部流进了千家万户,成了村民的救命水。由于当年左家颗粒无收,只好买高价粮吃。“当时大家没水喝,没粮吃,我用了这水心里也不踏实。”左慎宗坦然地说。

2007年,剑阁县又遇特大干旱,杨村镇周边5个乡镇、32个村的4000多村民纷纷前来取水。一公里以外的场镇上,一桶50斤的水可以卖到5元钱。县城一个老板专程找上门来,愿用3万元买几口井3~6个月的经营权,被左慎宗断然拒绝:“莫说3万元,就是30万元也不卖。”老板说他是“闷墩”,让他好好考虑。左慎宗把手一挥,让他赶快走人。

有人替左慎宗算过一笔账,就算一方水收5块钱,这么多年他少说也要收40万元。而左慎宗却说:“我确实很困难,目前还有几万块贷款未还清,可人不能钻到钱眼里,收钱就辱没了我的人格,干不得啊!”有个叫杨成才的孤寡老人,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行动不便,左慎宗便经常托人给他送水吃。

2008年4月,杨村中学、小学和龙安社区1000多名师生及居民,先后敲锣打鼓来到豹子岭,给左慎宗敬献锦旗。“身残志坚掘甘露,恩泽桑梓功千秋”;“凿壁取清泉,造福济众生”;“送滴滴甘泉,显切切深情”。锦旗上的这些颂辞,表达了当地百姓对左慎宗最诚挚的褒扬!

多年来,当地政府授予左慎宗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先进个人、优秀党员、自强模范等。

2013年6月,笔者来到左慎宗的家中采访。他的家其实是个工地,峭壁下正在开挖一个水池,长约20米、宽约10米、深6米,用来储存流失的井水。另一座新建万余方的蓄水池,也已经准备动工。左慎宗估算了一下,要完成这个工程需投资10万元,耗时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我能再活10年,我的愿望肯定能实现。”年逾古稀的左慎宗显得踌躇满志。

上一篇:梵高的《向日葵》是真的吗 下一篇:应县木塔为何千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