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军事意象及阶段性特征

时间:2022-10-15 07:36:27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两宋词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词人之一。自宋高宗以来,“恢复中原”始终是辛弃疾夜不能眠的终极关怀,爱国诗人陆游曾作诗曰:“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己归荒墟。”(《剑南诗稿》卷十八《寄赵昌甫》)写出了一位失意英雄的心声,也是对辛弃疾一生的命运总结。

辛弃疾词作丰硕,各个阶段的经典作品也比比皆是,然而翻阅辛弃疾的词,可以发现诸如“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1],是辛词的常客,有着军事意象的作品占了辛弃疾词作的一大部分,因为辛弃疾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军人,他有着深刻的戎马经历,同时浓烈的爱国情怀时刻促使他重上沙场,再建功业。军事意象繁多成为辛词的特征之一,本文将着力探索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阶段性特征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及军事词创作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

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 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中“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赋得美人草》中“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辛弃疾词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范围,同时还把男人的壮志豪情引入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的都是荡气回肠的男子风范,从而使豪放词得以真正兴盛起来,成为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二)辛弃疾的军事词创作

辛弃疾仕途上的“失意”没有实现他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英雄人物,却成就了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文学上的“英雄感怆”。

1140年至1162年是辛弃疾揭竿而起的少帅时期,辛弃疾与军事结缘,跟他祖父辛赞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祖父辛赞是金朝的地方官,但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祖父的兵法韬略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由此种下了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1163年到1181年,辛弃疾官职卑微,但他对政治事业充满希望和信心。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抒发难以遣怀的不遇之感;《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充满报国心切而现实残酷的矛盾之情;《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以此来鼓励友人和自己要英勇作战,不贪恋儿女情长。

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曾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罢职闲居生活,因此期间多有描写山野风情之作,但看似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事实上并没有使他放弃恢复中原的梦想,其词不时流露出功名未就悲愤和辛酸。《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八声甘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等皆是例证。

1203年至1207年重振雄风的老将辛弃疾再次被弹劾。复国之志破灭,无缘筹措抗金大计的苦闷与痛心是辛弃疾词此刻最明显的情感基调,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喟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虽老壮心犹在。

二、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特征

辛弃疾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创作了众多的军事战争词作,其军事词意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人,拥有一腔爱国热情,然而却无端地遭遇贬谪和冷落,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辛弃疾不遗余力地将个人的英雄气质、战斗精神渗透到词的每个角落,其传奇坎坷的经历丰富了词的题材并直接反映到词的创作里,使辛弃疾词的创作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辛弃疾词描写的悲愤难当的失意英雄并非文学虚构,恰恰是对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尽忠之路的真实写照。

辛弃疾词不是为了简单地表现某种情绪而任意构造文学之虚,而是运用比兴手法,或委婉或直接地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和痛苦,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时任建康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辗转于小官小职的他,满腔才略却无施展之地,进而看“吴钩”、拍“栏杆”,却空有抱负。下阕蕴含了三个典故:张翰因思乡之鲈而弃官南归、刘备唾弃求田问舍的许汜、晋朝桓温望树叹流年。作者通过这些典故表达出自己进不能、退又不忍的复杂心境。

辛弃疾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是因为现实中的南宋朝廷偷安息武,懦弱无能,与历史上的那些明主英才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中需要这样的烈士英雄,词人用古人唤今人,希望朝廷能像历史英雄那样战于城南、复国统一。

(二)雄奇阔大的美学特征

纵观辛弃疾的军事词,不难发现辛词风格豪迈、雄壮的特点,词中审美意象多为高耸的山岭、汹涌的江水,或者杰出的历史英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奔放,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这是一首钱塘观潮词,作者通过“鼙鼓”、“鏖战”、“貔虎”、“红旆”,描写出潮起时气吞万里、惊天动地的景象。辛弃疾以其浩邈的情思,深沉博大的审美视野向我们展示了辛词宏远的境界和开朗的胸襟,使辛弃疾词富有雄奇阔大的美学特质。

(三)人物形象的阶段性特征

辛弃疾军事词中的英雄形象是具有阶段性、富于变化性的。

1.少年将帅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有着年轻人独有的胆识与豪情,如《满江红・贺王宣子产湖南寇》中“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的才气和抱负,希望自己能一展宏图驱逐金兵,此时期的创作尽显豁达与热情。

2.勇猛斗士

辛弃疾文武俱全,却得不到重用,愤懑之情可想而知,但是此时的辛弃疾并没有因此悲观,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如名篇《满江红》,是辛弃疾送给好友的勉励词。借好友家族英烈勉励奔赴前线的朋友奋勇杀敌,为抗金事业做出大贡献,下阕虽写自己已无用武之地所以只能借酒浇愁,但是词人并没有由此消沉下去反而笔锋一转,以“马革裹尸当自誓”来鼓励友人要英勇作战,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殷切劝勉,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此时的辛弃疾,虽然位卑言微,但是艰难和险阻并没有打倒这个热血沸腾、激情昂扬的爱国青年。

3.落寞英雄

辛弃疾42岁时被迫退隐,正是壮年却闲居山野,失落难当的他对宦海浮沉充满无奈,对软弱的朝廷忧虑万千,虽然自己不在官位,但报国之心仍在,此时辛弃疾词中的抒情形象由勇猛的斗士转换为落寞的英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剑”、“吹角”、“连营”、“麾”、“沙场”、“弓”等丰富的军事意象将词人渴望战于沙场、建功立业的心情展露无遗,然而如今的作者只能在梦里盼望驰骋疆场,只能醉眼看剑,心中期待的军戎生活却只换来了“可怜白发生”的无限悲哀,词人想抗金复土,然而此路多艰,几经波折的宦海生涯,使辛弃疾深感才高遭嫉,惟有全身而退,才能自我保全,词中不免流露出退隐山林之意,然而抗金统一的夙志仍在他的内心深处回荡。

4.暮年衰翁

辛弃疾一生都在执着地争取机会收复失地,然而失望重重。朝廷的弃置不用和怯懦,激发了辛弃疾内心的悲愤,此时的辛弃疾词成了辛弃疾英雄失路、一生不得志的悲壮凯歌,辛词中曾经的意气少年变成了如今的暮年衰翁,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辛弃疾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一心报国却无门。

浩邈深沉的家国忧思以及对山河与百姓的眷恋,是辛词重要的情感基调,词中的抒情形象随着词人的际遇而变化,但是词人对于民族前途的深沉忧虑却不曾因处境的变化而改变。

辛弃疾词中的抒情形象虽然从少年、青年、壮年到暮年有着不同的坎坷经历和人生际遇,但是浓烈的爱国热情和抗金统一的夙愿却贯穿人物形象的始终。

辛弃疾以一代爱国词人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印迹,从揭竿而起的年轻少帅,到奔走呼号的勇猛斗士,再到赋闲家居的落寞志士,再到重振雄风的暮年老将,坎坷的人生境遇和多艰的仕途使其词作中的军事意象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成功地将浓烈的爱国情怀和悲壮沉郁的人格气质融解于词的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9.

上一篇:基于CDIO的《ASP.NET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 下一篇:PDCA模式下的煤炭质量精细化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