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例析

时间:2022-10-12 06:30:43

内容摘要: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千古江山”版块中,编者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并且课后设置了比较鉴赏的活动,本文试图从词作本身(如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旨、感情基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鉴赏。以期教给学生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而“知人论世”,探讨形成个人豪放风格中不同情致的原因。

关键词:苏词 辛词 豪放 词风 比较鉴赏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千古江山”版块中,编者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同是怀古词,同是豪放派,两者具有很多可比性,可谓一种豪放两种情致。

清代词学家王国维对苏辛二人词风有一句很精炼的概括:“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现代学者缪钺在其著作《灵溪词说》里也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苏词出于《庄》,辛词出于《骚》。”根据这些前人对苏辛二人词风的评价,笔者本着训练学生同中求异的比较思维、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的目的,对这两首词进行了如下的比较鉴赏。

首先,从词作本身来进行细读比较,可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旨、感情基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鉴赏。从《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联想到前代年少得志的周瑜和自己的遭遇因而内心苦闷,但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说明作者最终寄情山水,寻得解脱,因而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内心苦闷但最终寻得解脱的潇洒文人的形象。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艳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英雄孙仲谋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最终只能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千古慨叹,一个悲愤满怀、无处施展抱负的悲剧英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达出了感叹功业无成,但最终寄情山水、寻得心灵的自我解脱的主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抒发了有远大抱负,但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国家的隐忧。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呈现出的感情基调就是豪放中显出旷达飘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是豪放中显出沉郁苍凉。这也印证了王国维、缪钺等前人的说法。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词虽同属怀古词,但又不尽相同。《念奴娇》采用了上下片虚实结合、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重在营造诗情画意;《永遇乐》则重叙事,喜用典,以文为词。这点和前面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旨、感情基调几点也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潇洒文人自然注重撷取生活中的美,营造诗情画意;而生于乱世的悲剧英雄不能尽言胸中块垒,只能更多地通过典故来寄予心中的不平或理想。

苏词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感情基调上都符合上面的特征。而辛词名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更让我们看到一位金刚怒目、悲愤满怀、无处施展抱负的悲剧英雄。引用这些名句,从课堂教材到课外延伸,以便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比较二人不同的豪放风格。

那么,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根源是什么?可以看看苏轼和辛弃疾二人有什么不同点: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47岁(创作《念奴娇》);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66岁(创作《永遇乐》)。再来看看具体的不同之处:在身份上,苏轼首先是一个文人,而文人注重内心世界的丰富,注重自我心灵的拯救;而辛弃疾则首先是军人或英雄,然后才是文人,所以更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性格上,苏轼是一个天性自由旷达,多情善思,力求超脱的达观者;辛弃疾则是一个豪健悲愤、执着沉郁的人。再看看两人的思想成分,苏轼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兼具了儒道佛三种思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的老庄思想总能使其在似乎走投无路时转而追求心灵的逍遥自由;而辛弃疾则是坚守儒家正统思想未曾放弃。当然最后还要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来比较二者的不同,苏轼所处的北宋时代相对稳定,因而文人更注重的是内心的丰富与完善;辛弃疾所处的南宋偏安一隅,气象衰靡,异族不断入侵,自然造就了一批满怀国家仇、民族恨的文人英雄。

总之,苏辛词虽同属豪放派,却因个人气质性格、思想成分、所处时代等原因,因而呈现出两种别样的情致。

杜亭,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教师。

上一篇:评邹惟山的《山水诗草111首》 下一篇: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之我见